劉月
【摘要】目的 觀察溫脾補腎湯聯合西醫方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選擇70例我院2019年2月~2019年8月住院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方法治療,研究組再予自擬溫脾補腎湯口服,兩組均治療4周。結果 研究組35例,顯效24例,有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14%;對照組35例,顯效12例,有效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呈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優于對照組。結論 溫脾補腎湯聯合西醫方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慢性腎功能衰竭;溫脾補腎湯;西醫方法;療效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1
目前慢性腎功能衰竭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是多種腎病,如腎炎、糖尿病腎病、高血壓性腎病病情發展的最終結局,此時患者會發生一系列綜合征,如電解質代謝紊酸堿失衡等[1]。本病的治療需要給予綜合方法,如控制原發的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同時積極救治酸堿失衡等并發癥,保護腎功能,但西醫在保護腎功能方面效果欠佳[2],中醫藥優勢巨大。由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自擬溫脾補腎湯一方,聯合西醫方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擇選2019年2月~2019年8月我院住院患者7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35例、對照組35例,將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各項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重程度等,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可比較。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30~65歲。②符合“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西醫診斷標準[3],中醫辨證為“脾腎陽虛型”。③血肌酐升高,且在178~442 μmol/L。④排除透析患者,無其它嚴重疾病。⑤簽署知情同意。
1.3 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方法治療,告知患者及家屬,合理飲食,低鹽、優質低蛋白飲食,必要時注意低糖、低脂飲食,注意休息;藥物治療包括糾正原發病,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并給與利尿消腫、補充鈣質、降低血磷、糾正酸中毒等藥物治療,靜點藥物給予腎康注射液60~100 mL加入溶液中,每日1次。治療4周為1療程。
1.3.2 研究組
首先按照對照組的方案對本組患者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自擬溫脾補腎湯治療,藥物含有:干姜5 g、制附子(先煎)9 g、桂枝10 g、杜仲15 g、補骨脂20 g、仙靈脾10 g、白術12 g、茯苓20 g、牡蠣25 g、陳皮15 g、草果仁10 g、赤芍15 g、延胡索10 g、炙甘草9 g。每日1劑服用,早晚2次。治療4周為1療程。
2 結 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4]
①顯效:畏寒、肢冷、乏力等主要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伴隨癥狀好轉,血肌酐較前下降,且下降>10%。②有效:畏寒、肢冷、乏力等主要癥狀及伴隨癥狀有所改善,血肌酐較前下降,但≤10%。③無效:主要癥狀、伴隨癥狀改善不明顯,血肌酐未下降,或升高。
2.2 結果
研究組35例,顯效24例,有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14%;對照組35例,顯效12例,有效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呈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優于對照組。
3 討 論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特點與中醫“虛勞”、“關格”、“腎衰病”等病證相似[5],發病原因是由于疾病日久,損傷人體正氣,日久可引起脾腎陽虛,陽虛不能推動機體內水液、血液的正常輸布和運行,使得瘀血、濕濁、毒邪內生而發病。由此,筆者在西醫常規方法及中成藥腎康注射液治療的基礎上,再擬溫脾補腎湯治療本病,方中以干姜、制附子、桂枝等溫陽祛寒通經,杜仲、補骨脂、仙靈脾溫補腎陽,白術、茯苓健脾利水,牡蠣收斂固澀,陳皮、草果仁化痰祛濁,赤芍、延胡索活血通絡,炙甘草補脾益氣,兼調和諸藥。全方重視溫補脾腎之陽,配合活血、通經、解毒、祛濁之法,標本兼治,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袁紅英,石新慶.丹參川芎嗪輔助在慢性腎衰竭患者中的療效觀察及安全性研究[J].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19,8(1):100~101.
[2] 王 軍.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包醛氧淀粉膠囊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8):1239~1240.
[3] 孫源博,李桂芹,蔣 娟,等.尿毒清顆粒輔助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生化指標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31~34.
[4] 謝彧軒,童安榮.升清降濁膠囊聯合西醫療法治療慢性腎衰竭臨床療效觀察[J].寧夏醫學雜志,2019,41(8):764~765.
[5] 方 敬,張芬芳,張拴成,等.益脾腎泄濕濁中藥合劑對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9,34(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