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空間的跨文化傳播現象對于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建構主義的理論分析框架,率先探討建構主義、網絡空間、文化傳播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對于建構全球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對于網絡空間文化傳播的現狀分析并對兩種典型的網絡文化傳播模式進行討論,對于維護多邊主義合作背景下的全球網絡文化空間的治理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從尊重網絡主權、共治共享、構建文化對話協商機制三方面出發的中國方案有利于推動網絡文化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關鍵詞:網絡空間;網絡文化;共同體;治理;中國方案
一、相關概念界定
網絡空間文化是文化在網絡技術背景下內容和形式的新發展。根據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向來看可以將網絡空間文化傳播可以劃分為橫向傳播和縱向傳播:橫向傳播即為跨領域和跨地區的網絡空間文化傳播,縱向傳播即為在網絡空間中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借助于新興的網絡科學技術,網絡空間文化也可以劃分為內生網絡空間文化以及外生網絡空間文化兩大類:網絡空間內生文化即借助于網絡技術產生的文化,例如: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等,網絡空間外生文化即在現實空間影響下在網絡空間產生的文化,例如網絡博物館等。
與網絡文化空間相關的有三個關鍵性的部分組成。一為先進的大數據技術手段,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支撐下為網絡文化空間的參與者可以搭建一個文化活動的骨架。二為利用網絡文化營造空間主體交往空間,為技術搭建的骨架制造骨肉。三為不同主體在網絡文化空間中的交互,為網絡文化空間提供文化傳播的血液。
二、建構主義、網絡空間與文化傳播的內在邏輯
(一)建構主義解釋網絡文化空間的適當性
建構主義對于網絡文化空間的塑造具有指導意義。強調文化建構的建構主義可以將網絡文化空間的建構納入了研究范疇,在網絡文化空間中,參加文化傳播交互的行為體的基本結構變成了多元行為體,參與者與網絡文化空間互構,多元行為體社會實踐的結果即構成了相應的網絡文化空間。在這里建構主義與網絡文化空間有兩個重要的關系:一是施動者對網絡文化空間的作用,二是網絡文化空間對于施動者的作用。基于這兩個關系形成了三種網絡文化空間。一為:霍布斯式的網絡文化空間,即為:相互仇視、相互殘殺的網絡文化空間。如果網絡文化空間中的參與者互相敵視攻擊對方,那么這些參與者的實踐活動必然會導致霍布斯式的網絡文化空間。二為:洛克式的網絡文化空間,在洛克式的網絡文化空間中參與者不再是對方為仇敵,不再以仇視對方,攻擊對方為目的,能夠相互承認對方生存的權利,既有摩擦又有合作。三為康德式的網絡文化空間,這種網絡文化空間的特點是不同主體間文化都以朋友對待對方為基本特征,作為一種網絡文化空間共同體,這種網絡文化空間的顯著特征是不敵對和互相理解。
(二)網絡文化空間為世界多元文化的傳播提供更便捷的場所
不同的人之間在網絡文化空間中的相遇以及文化交流成為了現實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網絡文化空間是以數字化為特征的虛擬空間,這個空間使得文化傳播突破了時空的界限,它使得網絡空間中的文化可以全天候、高效率、更加便捷的進行交互。網絡為不同地域、不同時空的人們提供一種更加高效的交往模式,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特質文化在網絡空間中不停的加速流動,原本的一些局限于特定的地區的地域性文化借助于互聯網成為了全球性的網絡文化關注點,并且被地村村的居民迅速地傳播。例如:2012年7月樸載相創作的騎馬舞借助于互聯網在網絡文化空間內迅速走紅并且席卷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并且被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具有不同背景下傳播。在網絡空間屬于不同文化類型的個人、組織和國家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可以借助于網絡隨時隨地的進行,這極大地促進了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不同的文化借助于網絡空間不停得進行碰撞、交流。
三、網絡空間文化傳播的現狀以及模式分析
(一)網絡空間文化傳播的現狀
互聯網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會導致各個國家網絡空間技術發展的不平衡, 進而導致網絡空間實力的不平衡。對于網絡技術發展程度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在網絡空間的利益呼聲就得不到重視。在不同文化進行傳播交流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文化的劇烈沖突、碰撞、文化焦慮、文化誤解與文化對抗等問題,對待此類問題我們也應當謹慎對待。網絡文化傳播的特點決定了其全球網絡文化空間中的內容參差不齊,垃圾信息泛濫,包括欺詐、色情、虛假廣告等不良信息充斥著網絡文化空間的各個角落。如某些人會將自己道聽途說或者臆想的消息發到網上,轉發或者引用虛假消息和有害信息,從而誤導大眾,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另外全球網絡文化空間中的的很多電子產品都可以免費進行閱讀或者下載,這就有可能損害原創者的切身利益,使其知識
產權受到侵犯。對于以上提及的兩種情況更需要對于網絡文化空間中的傳播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從而捍衛本國的網絡文化空間利益。
(二)網絡文化傳播的兩種模式
1.????? 網絡文化傳播的霸權模式(單向傳輸)
文化霸權,也可以稱為文化領導權,最早是由意大利政治學家安東尼奧?葛蘭西提出的。目前網絡文化空間中的霸權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美國的網絡文化空間的霸權的特征體現在其經濟實力、傳播的模式以及本國文化所處狀態。首先,美國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及網絡空間技術為后盾, 攫取了在網絡文化空間中的霸權, 離開經濟實力與網絡技術的支撐, 網絡文化社會將難以發展, 網絡文化的平等傳播也就無從談起, 美國的網絡文化霸權也不可能會存在。其次,目前美國的網絡文化霸權具有單向性特征,美國作為技術強勢控制者注重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單向傳輸。最后, 美國的網絡文化霸權處在積極活躍的狀態,作為網絡技術強勢國家美國通過網絡文化傳播的方式對與技術弱國進行其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潛移默化, 使弱勢國家向美國靠攏, 從而主觀上接受強勢群體的控制和支配。正常的國家網絡文化交流過程, 體現出的是文化的相對平等、相互借鑒與兼容并生。由于技術的差距導致的不對等性, 一定程度上來講美國存在著強大的網絡文化霸權。對于美國的網絡文化霸權我們必須防范兩個方面的風險,一方面要防范美國的網絡文化產品傾銷,另一方面要防范美國的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同化。
2.????? 網絡空間文化傳播的人類共同體模式(多邊互動)
建立網絡空間文化共同體必須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只有在相互尊重彼此網絡空間文化以及國家間網絡文化交流互鑒的基礎上網絡空間文化命運共同體才能建立起來。隨著全球網絡空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全球網絡空間中多樣性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也越來越深入,然而在美國等網絡空間文化霸權主義國家的強烈政治以及技術干預下,全球網絡空間文化西方文明優越論、網絡文化空間文明沖突論等激進觀點不斷出現,全球網絡文化空間中存在著文明差異、劃分網絡空間文明等級、加深網絡空間中的文明對抗、割裂全球網絡空間全人類在網絡社會中的和平與發展。當前由于貿易摩擦、香港、臺灣等現實問題在網絡空間映射使得網絡空間的形勢變得更加的不穩定,網絡文化空間的全球性挑戰也會更加嚴峻。全球性網絡文化空間如何構建,網絡空間中的多元化文化如何相處,我國給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措施,即構建網絡文化空間命運共同體,促進網絡空間中的文明交流互鑒,網絡文化只有在互相包容、互相了解中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四、維護全球網絡空間文化傳播的中國方案
( 一) 尊重網絡主權
在全球網絡文化空間中對于不同文化傳播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治理時,應當注意在網絡空間中任何國家的網絡主權都應該得到尊重,全球網絡空間的治理秩序也應該反映網絡中多元行為主體的重大利益關切并且得到這些利益攸關方的遵守。在現在的網絡文化空間中,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作為最重要治理主體的各個主權國家在網絡空間文化治理能力方面表現出的極大差異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在網絡空間中長期積累的網絡技術優勢掌握著極大的網絡權力,肆意強推網絡文化霸權侵犯其他國家的利益; 同時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而且技術水平薄弱,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網絡基礎設施發展十分落后,網絡空間治理能力低下,因此網絡空間權力弱國容易被大國的網絡文化霸權入侵。上述現象突出地反映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網絡空間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巨大距離,南北國家網絡能力的不平等不平衡必然會表現為全球網絡空間文化治理話語權方面的差異,最后可能導致全球網絡文化空間治理的西方化,即不同國家在治理過程中遵從西方的標準、價值觀念。針對于上述現象我們要必須清楚尊重不同國家網絡主權才是實現全球網絡空間全球治理的基礎。我國作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一直都強調只有充分尊重各個國家網絡主權才能夠保障全球網絡空間中的全球化治理的平等參與。
(二) 確立共享共治的理念
任何國家或者地區的網絡文化空間出現混亂和對抗,從其實質來看就是現有的全球網絡文化空間或者說是網絡文化強國者拒絕找到或者不能采用包容的方式對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網絡文化訴求找到解決方案。全球網絡文化空間是一個具備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交往領域,因此對這個虛擬空間的治理也應秉持著開放和共享的理念。世界上并沒有絕對安全的國家行為體,一個國家的網絡安全不能建立在對其他國家的網絡監控或者網絡威脅之上,世界各國只有聯合起來團結一致,加強溝通和交流才能應對全球網絡文化空間的中的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等安全威脅,避免陷入網絡空間安全困境。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曾經表示,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共享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互聯網的發展成果理應由全人類共享,而不是由美國為代表的少數網絡強國獨占,構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新秩序必須要以共享共治的理念為引領,推動全球網絡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發展。
(三) 建立文化對話協商的機制
在構建網絡空間文化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必須堅持對話協商,充分的照顧到各個國家的利益關切。全球網絡空間作為一個公域與私域的混合場域,既存在著不同國家的利益,而且存在著全人類的公共利益,也面臨著諸多分歧與沖突。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主張全球網絡治理必須堅持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理念,因此多元行為體必須摒棄零和博弈的舊觀念,不斷擴大不同國家和文化間的協商對話,努力構建網絡空間伙伴間不沖突、不對抗、和平共處的新型網絡大國關系。在近些年中國主動搭建世界互聯網大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文化交流平臺,主張世界各國應在尊重彼此網絡文化空間根本利益和國家主權的基礎之上,妥善解決網絡文化空間中的分歧與矛盾,使得全球網絡文化治理秩序能夠全面均衡地反映出大多數國家的利益訴求。
參考文獻:
[1]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頁。[2]佘文斌,《交流的無奈.跨文化網絡傳播的現實困境》,《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10期。
[3]??? 沈賀:《美國文化霸權與“普世價值”在我國的傳播》,《思想政治研究》,2017年第1期。
[4]??? 景星維、姜瑞強,《網絡文化霸權與國家安全》,《人民論壇》2014年第19期。
作者簡介:
蘇曉鵬(1994.05-),男,漢族,河南新密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理論與網絡安全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