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春霞
疫情肆虐之下,師生何時能返校無法預知,“停課不停學”勢所必行。在此之前,絕大多數老師都沒有嘗試過線上教學,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此前也沒有線上教育管理的經驗,線上教育的課程設置、課堂組織實施、作業布置與批改、教學評價與反饋一切都得摸著石頭過河。線上教育絕不是簡單地把課堂從線下搬到線上是教育界的共識。后疫情時代,我們從“云端”回到“地面”,以終為始,回望延期開學期間學校在線教育管理,既有可圈可點之舉,亦有值得反思之處。
一、達成共識,抓大放小
線上教學是新事物,沒有經驗可以參考。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學校提出課程設置五育并舉、教學平臺自主選擇、上課方式多元化的大原則,具體教學內容、教學平臺和教學模式給予科組、備課組和科任教師更多自主權,最大限度調動老師們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科課程除國家規定的文化課程外,開齊開足美術、音樂、體育、勞動等非文化課課程,并依據居家線上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與安排。這里特別要提及體育課和語文課。
體育課每天至少開展2次眼保健操,每天一節體育鍛煉課,保證每天運動1小時。結合室內運動空間局限的特點,廣播體操、眼保健操為每天必做內容;選做項目,主要由仰臥起坐、俯臥挺身、開合跳、深蹲、深蹲跳、跳繩等項目組成。學校對家務勞動的項目給予建設性指導,學生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時間、選擇項目自主完成,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
面對國家及全人類面臨的困境與問題,正是學生人生態度、世界觀、價值觀培養與認知的契機,于是我們把語文的課程內容聚焦在全國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上,視頻、報道、影音、文字等資源在班級學習平臺分享、交流、碰撞,并要求學生通過語音、文字等形式留下相應的記錄與感受。沉下心來讀書,讀整本的書、讀整套的書,是我校語文學科課外閱讀的倡導方式,借助疫情期間的時間平行優勢,我們共同打開了電子書、紙質書、語音書的空間,讓閱讀成為了多維空間、多維感官的盛宴。
二、全方位支持
信息技術室為老師們做好軟硬件支持,開展線上教學技術培訓,做攻略、錄視頻,隨時回答教師關于線上教學的技術問題。通過培訓指導和主動摸索,教師們逐漸熟悉企業微信直播、家校本、打卡等操作。
教科室推介國家網絡云課堂、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廣東省深圳市名師錄播課程建構資源共享庫;并借鑒清華附小課程資源、其他各省市區優秀課程資源,有選擇、有串聯地將教學內容統整、篩選、運用,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指導學生在線學習或收聽收看。
疫情期間,校領導及學校行政定期聯系滯留湖北的教職員工,安撫教師情緒,了解存在的困難,及時幫助解決。給老師們快遞教材的同時還寄去口罩等防疫物資。班主任給在市外尤其是湖北的每個學生打電話,詢問生活和學習情況,鼓勵學生在家里安心休整。
三、三級立體線上教研
疫情期間,我們著力構建“以教科院為引領、以學科組為主體、以備課組為單位”的三級立體教研網絡,開展線上教研活動,構建教師線上教學共同體,促進共同提高。
以科學組為例,科學組線上教學前多次開視頻會議,制定符合疫情期間適合皇崗小學學生實際情況的科學學科線上教學方案。線上教學后每周四下午16:00—17:00開展科學組研討活動,每周五下午16:00—17:00開展備課組教研活動??茖W老師們集體備課與自主備課相結合。教研活動中,大家總結本周上課情況,分享搜集資源、自己上課思考,并綜合考慮校情、學科特點、科學組人員限制、線上教學條件等集體準備下周上課內容,群策群力。集體備課做好方向指引后,老師們根據自己授課年級學生學習特點進行自主備課,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內容盡量精短,活動設計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易于學生記錄,確保上課的內容學生接受度比較高,盡量避免開學后出現需要收拾“爛攤子”的現象。
兩個多月的居家學習效果如何?線上教學對于我們的日常教學有什么啟示?我們通過兩次問卷調查對全校學生居家在線學習效果、學生自主性、家庭支持度和教師適應性等方面進行了自我診斷與反思。后疫情時代,傳統的學校教育正在悄悄改變。未來,線下+線上的混合式教育或將成為教學的主流,一場疫情推動了教育變革,開啟了教育變革的加速器,促使教育者們加緊對未來學校教育變革的研究與實踐。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