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公證 民事案件 司法
作者簡介:邱宇,黑龍江省龍江縣公證處。
中圖分類號:D926.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12
(一)科學界定審判機構與公證機構分工
1.對于公證機構,是國家授權、享有司法證明權的機構,法律地位較為特殊。比如,其公證證據法律效力非常高,沒有進行法定推翻與法定事由即具備證據效力。對于公證債權文書則具備強制性效力,不需要通過法院審判就能夠直接強制執(zhí)行。對于海事法院、仲裁以及其他特殊制度,以往審判程序中還會構建非訴訟糾紛處理機制。此種多元化解決體系屬于社會發(fā)展中必然的成果,同時也是成熟社會需要積極重視以及科學利用的手段[1]。
2.民事訴訟中公證文書主要是通過證據形式展現,而證據和其所證明事實具有緊密關聯(lián),需要對其所證明事實進行認證,才能夠認定證據是有效的。人民法院按照關聯(lián)性、真實性以及合法性原則展開審查,得到了不采信以及采信公證書結論,無需判斷證據產生與形成和借助額外訴訟環(huán)節(jié)證明證據有效性。
另外,公證機構公證書主要體現出公證員的綜合判斷能力,人民法院具備是否采信的權利,然而沒有對其內容進行變更與撤銷的權利。若是當事人僅以公證書效力,并非針對公證書實體義務以及權利存在意義,根據《公證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即能夠得到救濟,避免法律公證文書簡單性和不規(guī)范性,以完善公證文書效力的方式方法。
3.法釋[2014]6號文件的第二條以及第三條內容對公證特點與規(guī)律予以足夠重視,對公證機構與法院的救濟義務與方式進行充分區(qū)分,公證機構可以自己解決公證書中效力否定、撤銷以及更正等問題,法院則處理當事人義務與權利爭議矛盾,此種規(guī)定以及認識充分滿足事物應然與本然要求,體現出人民法院非常尊重公證文書,同時為當事人在救濟方式選擇方面提供了明確方向[2]。
(二)科學界定公證機構的過錯內容
1.在《公證法》中,對公證機構在具有過錯前提下具有賠償責任進行規(guī)定,然而在過錯內容方面并未予以詳細闡述。導致審判實踐中的過錯范圍縮小或是放大自由裁量權增大,在同類型案情中,審判結果存在較大差異。
此種裁判結果極易使利害關系人以及當事人接收錯誤信號,另外對于公證機構有序開展責任追究以及內部監(jiān)督工作產生較大影響。
2.法釋[2014]6號文件列舉規(guī)范公證機構具體過錯內容,充分指引公證機構和相關公證員對執(zhí)業(yè)行為進行充分規(guī)范,另外,為公證領域優(yōu)化處罰制度、相關管理等提供基礎保障。同時,法釋[2014]6號文件對《公證法》中第四十條爭議內容進行明確界定,強調該條例是指公證書中的民事義務以及權利,表述規(guī)范、意思清晰,明確公證機構并非公證書訴訟對象。開展司法實踐工作時,能夠有效防止出現誤讀《公證法》現象,讓當事人能夠合理確定訴訟對象。
(三)科學界定公證機構具體的賠償責任
1.開展審判實踐工作時,由于公證失誤,比如開展委托售房委托書辦理時沒有對假人進行充分識別,致使涉案房產發(fā)生出售問題,法院對于一些公證機構判決免責,一些予以部分賠償,還有一些會判決全額賠償。對于該問題,實務界與理論界之間的爭議較大。基于此種巨大賠償責任,致使一些公證機構不斷調整高風險業(yè)務辦理要求,導致一些誠實守信當事人的辛勞與成本增加。基于失信客觀條件,在造假以及惡意詐騙等方面,不論公證機構采用何種方式強化審查,均無法以根本層面規(guī)避過錯。
2.法釋[2014]6號文件對盡到核實、審查義務情況以及沒有履行核實、審查義務情況進行區(qū)分,同時對公證機構由于過錯需要履行的賠償責任,進而相應補充賠償責任界定。
第一,對基于欺詐條件下所獲公證書的公證機構以及欺詐人的責任限度進行充分梳理。
第二,對權利被侵害人的賠償對象以及順序進行明確。
另外,對于在實踐中已經了解到用假行為以及造假行為問題,法釋[2014]6號文件第六條指出,利害關系人與當事人已經了解到公證書存在不合法以及不真實情況下仍然使用,最終發(fā)生損失問題,則公證機構無需承擔相關責任,此種規(guī)定能夠充分避免當事人和他人進行串通,導致公證機構需要承擔相關責任的問題,在科學界定相關方責任方面具有一錘定音作用。
(一)雖然明確了公證規(guī)則的原則,然而沒有對過錯判斷標準進行充分明確
1.法釋[2014]6號文件第四條對公證過錯情形進行充分細化,同時把《公證法》中第43條“過錯”推進至“盡到核實、審查義務情況以及沒有履行核實、審查義務情況”然而此種推進作用較小,對于實踐工作中,公證過錯的正確與客觀認定問題并未有效解決。
2.近年來,“沒有履行核實、審查義務”已經成為公證擔責主要理由,怎樣情況下屬于“沒有履行核實、審查義務”呢?該問題的自由裁量仍然較大。公證會涉及到大量、多種形式的證明材料,需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全部核實嗎?按照《公證程序規(guī)則》第26條規(guī)定,基于保證規(guī)則的相關要求或是公證員存在疑義情況下才需要進行核實,若是證明材料并不具備以上情形,同時公證員沒有開展核實工作,而證明材料存在虛假問題,則此種情形的公證員是否存在“沒有履行核實、審查義務”問題。
另外,在實踐中出現的公證民事案件基本上均是由于沒有正確認定事實而引發(fā),通過深入分析,該問題基本上均是因為假人冒充以及材料虛假所導致。在假人冒充中,若是公證員沒有對假人進行有效識別則是否屬于“沒有履行核實、審查義務”情形。
3.公證證明的過程不是簡單通過材料進行公證書換取的生產加工過程,此過程涵蓋公證員判斷材料的情況、分析法律關系情況等。以某種意義角度分析,公證證明的過程體現出公證員的自由裁量情況,判斷此種主觀性突出活動的對錯,基于難以展開深入細化條件下,需要制定一些便于量化、原則突出的評判標準,但是法釋[2014]6號文件并未充分實現這一要求。以表面角度分析,雖然第四條對過錯判斷情形進行明確,然而實踐中均是適用“有履行核實、審查義務”規(guī)定,而這一標準并不夠明確,所以未來工作中司法裁判還會受到一定困擾。
4.同時法釋[2014]6號文件對于公證過程的一般人責任和專家責任并未展開充分明確。辦理公證時,在假人證件識別方面,公證員并未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僅能以一般人標準進行判斷,在公證內容合法性方面,公證人員應該承擔專家責任。
(二)雖然實現賠償責任創(chuàng)設與補充,然而存在適用爭議和空白
1.補充責任法例涵蓋次責任人和責任主體。對于此責任人的補充責任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
(1)主責任人確定,然而其財產無法滿足完全賠償要求。
(2)主責任人確定,然而其賠償能力不足。
(3)主責任人沒有明確,或是無法對主責任人進行確定。
那么,基于后兩種情形,如何確定次責任人的補充責任,若是承擔所有責任,則與過錯程度不符,并變成事實責任人,存在較大不公平性,即便次責任人具備追償權,然而主責任人的賠償能力不足,所以會導致追償權落空。若是僅按照次要責任人實際過錯情況進行賠償,則無法保護受害人權益。所以基于上位法在不補充責任方面存在原則性規(guī)定不足條件下,若是司法解釋將補充責任貿然引進,則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爭議情況。
2.以現階段實際情況角度分析,補充責任僅通過司法實踐實現發(fā)展與成長,法學界并未有人提出民法中構建補充責任制度的設想。實踐中因為無法對補充責任適用范圍與情形進行有效明確,因此會與其他的民事責任混淆。
(三)沒有充分明確多主體過錯情形下的賠償責任分擔
法釋[2014]6號文件雖然對部分多主體過多賠償問題進行充分解決,然而僅僅涵蓋公證機構與當事人是侵權人的情形,在侵權人涵蓋第三方情形沒有進行充分規(guī)定,所以存在適用空白。實踐中,已經發(fā)生第三方、公證當事人以及公證機構等多方過錯情形,并且還發(fā)生第三方設計陷阱導致公證機構與當事人掉進陷阱的案例,對此種情形,法釋[2014]6號文件并未明確處理條例,導致審判實踐工作出現適用空白。
1.法釋[2014]6號文件頒發(fā)之后,在審判尺度統(tǒng)一以及侵權責任公證等方面能夠產生積極影響,在公證行業(yè)方面,也會在爭議處理、公證辦理以及行規(guī)制定等方面產生影響。
2.在司法行管機關方面,因為司法解釋中,第四條把過錯認定范圍拓展到未發(fā)司法部行規(guī)與辦證規(guī)則,因此要求司法行管機關積極、充分樹立辦證規(guī)則,對于年代久遠的規(guī)則廢止,對于實施之后所出現的問題需要及時進行修正,另外,頒布新的行規(guī)與辦證規(guī)則之后,應該對立法前瞻性和技術性加以重視。
3.在公證員與公證機構方面,需要不斷學習,對現行行規(guī)與辦證規(guī)則進行充分了解,并提高自身證據意識,對于風險大、爭議大的公證事項應該以不同角度進行證據補充,為自身的結論證明提供充足依據。另外,公證機構開展爭議復查工作時,需要通過科學方式對錯誤公證書展開有效補正,若是由于特殊情況而不乏進行實質性決定,需要保證合理理由充足,不然會按照法釋[2014]6號文件相關規(guī)定對其判定為過錯。
綜上所述,在民事案件訴訟中,當初審法院就案件涉及的程序性問題做出裁決,且該裁決涉及當事人重大訴訟權益或者具有原則性法律爭議時,案件當事人可對該裁決表示不服,可要求上級法院對其進行重新審查。但在民事司法實踐中,基于綜合因素的影響,對程序性事項裁決時,會存在瑕疵和誤差。但事實上,諸如關于保全事項的裁定以及終止訴訟的裁定等程序性裁決會涉及到當事人的實體權益,在客觀上損害司法的公正性以及權威性,如何發(fā)揮即時救濟功能、提升訴訟效率以及提升司法權威等功能,公證民事案件司法解釋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范衛(wèi)國.民事訴訟中間上訴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7.
[2] 馬濤.涉及民事訴訟的公證爭議處理關問題探析[J].中國公證,2017(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