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合同簽訂 法律風險 防范
作者簡介:劉吉斌,新疆新藍天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21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經常會對外簽訂各種各樣的合同,常見的有買賣合同、運輸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等等,簽訂的合同是企業履約的依據,但是簽訂的合同也會出現無法預料情形,比如合同是否有效力?對方是否具有履約能力?對方是否有相關資質?等等,本文重點探討企業如何防范合同簽訂的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的,基于行為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事實,依法應承擔的返還財產、賠償損失和追繳財產等民事責任。
風險防范:合同簽訂相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會導致簽訂的合同無效或者效力待定,對合同的履行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與自然人簽訂合同,應該核對有效身份證件信息并留存復印件,確定自然人的年齡,同時可以要求提供簡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工作經歷、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緊急聯系人等,并通過交流、考察確定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再與其簽訂合同。
法律風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一款:“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風險防范:公司有權簽字人為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負責人或者經公司授權的人員,未經公司授權的人員簽訂的合同對公司不具有約束力;如果是公司授權的人員簽訂合同,必須須持有經公司蓋章的授權委托書原件,授權委托書上的授權事項應明確具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風險防范:與無權處分人簽訂合同,所簽訂的合同存在重大瑕疵,難以實現合同權利,在簽訂合同前,可以要求合同向對方提供所有權或者有權處分、沒有產權瑕疵的證明材料,同時標的物要明確不會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審查之后再簽訂合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第六十五條第一款:“發包單位將工程發包給不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承包單位的,或者違反本法規定將建筑工程肢解發包的,責令改正,處以罰款。”《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裝修人委托企業承接其裝飾裝修工程的,應當選擇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裝飾裝修企業。”
企業在將自己的新建、改造、裝修等工程對外發包時,會存在要么把工程發包給不具備相關資質的公司,或者發包給個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第四款規定:“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用工主體責任”僅指工傷保險責任,不承擔除此之外的用工主體責任,一般情況下,沒有營業執照的組織和自然人就被認定為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如果將工程發包給包工頭,雖然由包工頭雇傭的工人在施工中發生傷亡事故,作為發包方也要在工傷范圍內承擔責任。
風險防范:簽訂合同時,應該選擇有資質的企業,可以要求對方提供相應的資質并留存加蓋公章的復印件,比如營業執照、建筑企業資質證書等,并查看資質證書是否合法有效,也可以要求合同相對方針對本身所擁有的資質做出承諾或者保證。針對部分特殊行業,尤其是施工、電力等高危行業,盡量避免與個人簽訂合同。
合同雙方都有需要履行的義務,合同相對方會存在合同簽訂前沒有足夠的履約能力或者合同履行過程中,對方會出現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或者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者有可能喪失履約能力的情形。
風險防范:針對合同向對方是否存在履約能力風險,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調查了解。可以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啟信寶、企查查等系統查詢企業的基本信息,可以了解企業股東的構成情況、股權質押情況、行政許可信息、行政處罰信息、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信息、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信息、財務報告信息、涉訴信息等,比如股權被質押可能存在資金緊缺的情形,有行政處罰信息可能存在違法的情形,在失信企業名單信息里就可能存在已經喪失了履約能力的風險,如果有不利信息,就需要了解清楚。
可以要求對方提供征信報告,通過征信報告,可以掌握對方的信用信息、擔保信息、借貸信息、逾期記錄等。如果有貸款目前處于逾期狀態,毫無疑問,其資金鏈已經存在重大問題,其履約能力會大打折扣。
如果合同相對方沒有發生過信貸記錄,可以要求其提供銀行的資信證明,該證明由對方的主要結算銀行出具,可以證明其自成立以來是否存在開過空頭支票等違約行為。
對于重大項目,還可以聘請律師開展盡職調查,出具的盡職調查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內容包含比較廣泛,包括公司基本情況、自成立以來的營業范圍、股權等變動情況,財務報告的審計情況、人力資源狀況、發生的重大事項、征信報告無法展示的其他融資情況,等等,可以作為簽訂合同的參考依據。
合同相對方為了達到簽訂合同的目的,可能存在虛假的承諾,提供虛假的證件材料,加蓋偽造的公章;或者合同相對方盜用其他單位的材料信息用以簽訂合同或者以虛假的完全不存在的單位名義簽訂合同,從合同角度上來看,被假冒的單位或者完全不存在的單位根本沒有做出真實交易的意思表示,也不是合同上的當事人,當然更不會承擔合同上的履約責任。如果合同簽訂后,造成己方的損失,難以取得相應的賠償。
風險防范:要求對方提供營業執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等身份信息并留存加蓋公章的復印件,便于核實。除了通過大數據查詢核對證件信息的真實性外,還可以通過上門的方式進行調查,不但可以核實實際經營場所、資料是否存在盜用的情形、合作意愿是否真實等,還可以了解對方的生產經營狀況等其他信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二條:“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部分合同的條款會玩文字游戲,比如約定合同“簽字蓋章”生效或者約定合同“簽字、蓋章”生效,雖然只有一個標點符號的差異,但是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簽字蓋章”是指“簽字”或“蓋章”,“簽字、蓋章”是指“簽字”并“蓋章”,簽訂合同只能使用單位公章或合同專用章,而不能用部門印章、財務專用章和發票專用章。
風險防范:對于合同條款需要認真閱讀,防止合同相對方搞文字陷阱,合同簽訂后審查對方簽字蓋章是否符合要求。
法律風險:《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六十五條之規定:“借用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蓋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銀行賬戶的,出借單位和借用人為共同訴訟人”很多企業的公章不便于帶出,為了開展業務方便,會將空白合同或者空白授權書等材料加蓋公章后供業務員使用,或者直接交給合同相對方,直接將已蓋章的空白合同交給對方的法律風險非常大,意味著給對方的無限授權。
案例: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申1165號,“即便是《保證合同》其他地方存有空白,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將留有空白內容的合同交于合同相對方的,應視為對保證事項的無限授權,合同相對方在空白部分可以填寫相應內容。”
風險防范:建立印章使用流程與印章專管制度,對合同蓋章前要求內容填寫完善并且經相關責任人審閱無誤。
有的時候會存在合同相對方遠在異地,為了便于簽訂合同,己方先將合同內容填寫完畢,然后加蓋本單位公章后通過郵寄的形式傳送到對方,對方蓋章后合同生效,然后將合同郵寄返回。存在的風險就是合同相對方有可能通過科技手段將合同部分協商一致的內容予以修改,然后蓋章使合同生效,但會造成先蓋章的一方處于被動地位。如此一來,都不敢先蓋章,合同如何簽訂呢?
風險防范:在合同中可以約定,先蓋章的一方收到對方返回的合同后,確認內容無誤后,以發函告知的形式向對方確認該合同正式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盡管法律規定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由法人來承擔,但是一個疏漏也會使法定代表人承擔連帶責任。
案例: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申5649號,“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借條上加注自身的身份證號碼,系區別于法定代表人的行為,有成為共同借款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故屬于共同還款義務人。”
風險防范:法定代表人要規避上述風險,在代表公司簽署交易文件時可以關注以下要點:一是要在簽名處表明法定代表人身份。例如,簽署:“某物流公司法定代表人:劉總”。二是盡量不要在簽名后加注身份證號,加注身份證號的行為風險很大。如果交易相對方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提供身份證號,可以通過另外的方式提供,例如出具說明。
合同的內容是實現自身利益的重要依據,合同約定的越是全面、嚴謹,越是有利于合同的履行,而那些約定不嚴謹的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由于雙方都朝向有利于自身進行解釋,往往會產生較大的爭議,不利于合同的履行,也難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風險防范:法律人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參與合同的簽訂,既能確保合同內容合法,防止因違反強制性規定而使合同無效,又能避免合同陷阱,將雙方的權利義務明確而便于履行,從而防范法律風險,通過法律層面進行審核把關,可以對合同法律風險進行評估,最大限度地維護己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