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人民陪審員 合議庭 專家陪審員 任期 事實審
作者簡介:張倩,中共鐵嶺市委黨校政法教研部講師,蘭州大學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行政法。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33
人民陪審員制度自新中國成立后就作為一項重要的司法制度被確認下來,我國非常重視人民陪審員在參與審判活動中發揮的作用,盡管人民陪審員制度實施多年,又有相關法律可考,但在審判實踐中,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導致該制度流于形式、飽受詬病。筆者認為,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以下困境:
民事訴訟法規定,第一審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根據人民陪審員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一)涉及群體利益、公共利益的;(二)人民群眾廣泛關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三)案情復雜或者有其他情形,需要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的。法律規定不一致,且規定的范圍過于籠統,使得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的案件類型、范圍無法確定。在第一審民事案件中,簡易程序與普通程序也是由法官來決定,此時,選擇人民陪審員參與哪些案件審理的權力全部由法院掌握。并且《人民陪審員法》還規定了第一審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這無形中擴大了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的范圍,人民陪審員幾乎可以參與所有民事、刑事、行政的第一審案件,不僅沒有必要,也會導致法院審判效率降低。
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這一現象早已普遍存在,陪審員成為合議庭的擺設,無法在庭審中發揮其應有作用。造成該現象的原因很多,從人民陪審員的資格來看,諸如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工作者是不允許成為陪審員的,所以絕大多數的人民陪審員并不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及法律工作背景。盡管法律規定了要對人民陪審員有計劃的進行培訓,但在實踐中很少有法院能做到這一點,并且人民陪審員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也不高,對于大部分白天上班晚上照顧家庭的陪審員來說,參加培訓就意味著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很少有人愿意去學習相關知識。所以在庭審過程中,陪審員自知其不具備專業知識,不敢也不愿在庭審中發表任何觀點。因此,對于人民陪審員區分事實審和法律審的呼聲一直很高,在《人民陪審員法》及其司法解釋中規定了人民陪審員參加七人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發表意見,并與法官共同表決;對法律適用可以發表意見,但不參加表決。但三人合議庭審判案件,依舊未區分陪審員的事實審與法律審。另外,法律與司法解釋中均未規定事實審的認定規則。我國以前從未區分過事實審和法律審,這方面的經驗一片空白,亟待在實踐中探索確立陪審員事實審認定規則。
我國人口數量高達14億之多,加之近些年依法治國作為基本國策逐漸深入人心,老百姓遇到糾紛大多愿意訴諸法院以求得公權力機關給予其公平公正的結果,這就造成了基層法院案件量大,在法律規定的審限及法院結案率要求的壓力下,法官、書記員等日常的工作量很大。而人民陪審員如果認真履行法律規定的職責,就需要提前到法院閱卷,法院工作人員需要提供卷宗并提前告知其權利義務。在開庭當日,庭審結束后可能到了下班時間,或是法官工作量大還安排了其他案件開庭,所以合議庭不太可能結束庭審后就立刻進行評議,法官與人民陪審員就需要另外約定時間評議案件,這也會消耗雙方的時間,人民陪審員大多也不愿意再去法院進行討論。即使陪審員參與評議,在區分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上,法官作為專業的法律工作者與不具備法律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在看待問題的角度上有著天然的偏差,兩者會在案件的認定上存在重大分歧,需要法官花費時間進行釋明,甚至要提交審判委員會或院長決定,不僅使得法官、書記員等人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更會降低審判效率。
目前我國人民陪審員的任期為5年,筆者認為在我國司法實踐環境下5年任期過長。首先,依據人民陪審員法的規定,陪審員數量不低于其所在法院法官數量的三倍,實際上根據各個法院公布的陪審員名單來看,基本也都未超過法官數量的三倍,且陪審員參與陪審的法院僅限于其居住地或戶籍地的基層法院,組成合議庭一般由一位法官和兩位陪審員,這就會導致陪審員專職化,在參審不同的案件時可能經常遇到相同的法官,久而久之與法官或其他法院工作人員聯系過密,或成為權力尋租的渠道,一方面有悖《人民陪審員法》促進司法公正的立法初衷,另一方面或在參加審判活動中對法院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難以發揮陪審員獨立發表意見的權利;其次,任期過長也會使陪審員怠于履行職責,對陪審活動產生厭煩心理,把參與陪審工作當成負擔。以我國大多數縣市的基層法院員額制下法官數量平均約30人為例,那么陪審員為法官員額3倍即90名為例,每年合議案件平均1000宗(逐年增長),估算每名陪審員每年起碼參審10宗以上案件,這會給大部分陪審員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最后,長達5年的任期也限制了其他的公眾成為人民陪審員的機會,不利于人民陪審員的正常流動,無法達到公民的廣泛參與審判活動的立法目的[1]。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及司法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思路:
(一)區分專家人民陪審員與普通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類型
長期以來導致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陪審員因自己在法律背景方面的欠缺而不好意思或不敢發表意見。《人民陪審員法》提到了三人合議庭與七人合議庭兩種不同的形式,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七人合議庭審理以下類型的案件:(一)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社會影響重大的刑事案件;(二)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三)涉及征地拆遷、生態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四)其他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對于七人合議庭案件,法律明確了人民陪審員只參與事實部分的審理,對法律適用僅發表意見,但不參加表決。這就區分了人民陪審員的事實審與法律審,筆者認為七人合議庭的案件可以由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因為僅對特定類型的案件在事實認定部分發表意見,且這類案件往往關乎民生或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人民陪審員在聽取案件事實后,可以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想,這種感想往往代表了大多數老百姓的想法,審判長可以在陪審員發表的意見中掌握民意、輿論。而在三人合議庭案件中,法律規定了人民陪審員不僅對事實部分發表意見,還要對法律適用部分發表意見并行使表決權,這就是說在三人合議庭案件中陪審員要進行事實審和法律審。所以在選擇陪審員要剔除其法律工作背景的前提下,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在三人合議庭中難以發揮應有作用,但如讓具備其他方面的專業知識的陪審員(以下簡稱專家陪審員)參與審理專業性較強的案件,如醫療、建設工程、證券投資糾紛等,其可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法官認定案件事實, 較好地彌補法官在相關專業知識上的不足。目前我國法律規定“因案件類型需要具有相應專業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符合專業需求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因此, 筆者認為在有人民陪審員參加的三人合議庭中, 除當事人主動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案件外, 均適用專家陪審員制度。如此規定, 一方面可以解決目前《人民陪審員法》中三人合議庭與七人合議庭中陪審員職權不同的矛盾, 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效地發揮陪審制度。
(二)利用網絡設計自動化的參審流程
為了不影響法官的工作效率,又節省人民陪審員的時間,法院系統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電子化培訓、閱卷。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法院均已實施網上立案制度,一審民事、行政案件的原告人通過法院網上立案系統將起訴狀、證據等材料進行上傳,待案件確定由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后,可利用技術手段授權選中的陪審員在網上提前閱卷,召開庭前視頻會議,同時法院可自行錄制對人民陪審員進行培訓的視頻,簡明扼要介紹清楚庭審規則、證據規則等,供人民陪審員隨時隨地學習。人民陪審員參加完庭審后,往往不會再次去法院參與案件合議討論,這也是“審而不議”現象的主要原因[2]。
(三)區分普通陪審員與專家陪審員參審案件數量與任期
由于《人民陪審員法》是在2018年才頒布實施,在過去長期的司法實踐中,由于人民陪審員制度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陪審員參加庭審可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助,一些退休或沒有工作的人民陪審員就通過在法院找關系等方法把參加陪審當作了專職工作。很多地方的基層法院都存在個別人民陪審員長期、固定地參與陪審,年參審案件百十起甚至數百起,成為“陪審專業戶”的現象,嚴重背離了人民陪審員制度設立的初衷。目前法律仍未對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案件的數量進行強制性的要求,僅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中級、基層人民法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一般在不超過30件的范圍內合理確定每名人民陪審員年度參加審判案件的數量上限,這就給各地法院的執行帶來很大的自由空間。筆者在前文已論述過人民陪審員若在審判活動中充分發揮作用,必然是耗時耗力的,且不說30件的上限前面用了“一般”這樣不確定的詞語,即使各地法院嚴格按照不超過30件上限的標準執行,但一個陪審員一年參審超過10件,平均每個月都要參審,這就難以讓人民陪審員有足夠的精力去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件了。另外,在司法解釋已經提到可以選擇“因案件類型需要具有相應專業知識的人民陪審員”(以下簡稱專家陪審員)的情況下,卻對專家陪審員和普通陪審員的參審案件數量及任期未做區分。一個基層法院某類需要專家陪審員的案件數量本來就不會很多,專家陪審員數量更是有限,如對專家陪審員參加的案件數量和任期不加限定,極可能造成固定的專家陪審員審理固定類型的案件這種現象,甚至可能從而導致腐敗。筆者建議,法院應慎重選擇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的案件,對于普通陪審員每年參審的案件數量不應超過10件,專家陪審員每年參審的案件數量不應超過3件。對于5年的任期應縮短或與參審案件數量結合考慮,在一定年限內若參審數量達到某一上限,即視為任期期滿,不得再擔任人民陪審員。
參考文獻:
[1] 趙小鎖.談談我國陪審員制度的改革[J].人民論壇,2016(1).
[2] 魏瑋.試論我國陪審員制度改革[J].人民司法,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