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法律信仰 依法治國 法治中國
作者簡介:孫天楚,內蒙古自治區檢察官進修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檢察理論、公益訴訟研究。
中圖分類號:D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78
關于法律信仰,自梁治平譯介伯爾曼的《法律與宗教》以來,特別是書中所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支持法律信仰的有之,反對法律信仰的亦有之。那么法律到底能否被信仰?這種提法對當前中國的法治建設到底會起什么樣的作用?本文擬對此進行再思考。
信仰具有主觀和情感體驗色彩,往往指對某種思想、主義、宗教等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對思想、主義、宗教等的信仰,往往蘊含著對某種思想、主義或宗教的精神追求、眷顧和關懷,而這種追求、眷顧和關懷對于信仰主體來說是積極的,對人具有正向引導作用。
對于信仰,無論是從宗教、西方文化,還是從我國學者對它的理解來看,信仰是人們的一種期盼,是諸如神靈、主張、主義和價值理想的確信。信仰寄托著人對美好生活,對真理,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體現了人的終極關懷。
人類的原始信仰的對象可以說是各種圖騰,他們希望這些圖騰可以為他們消災祈福,使他們能擁有幸福祥和的生活,隱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宗教的信仰對象,包括上帝或神,以及其他許多東西,而這些東西要想成為信仰的對象,需要與上帝或神保持著某種關聯。作為原始信仰的對象圖騰和作為宗教信仰的對象上帝或神,他們都寄托著人的終極眷顧和終極關懷,都是作為人的目的性追求而存在的。
我們認識到“信仰既涉及人生的根基,就絕不僅僅是以色列人和基督徒才會關心,也不僅僅是探尋‘安身立命之所在的中國古人和儒家學者才會關心的事情。”①人們要在社會中生活和生存,不可避免要有某種信仰。信仰對人來說,是某種精神上的追求,是精神上的滿足。有了信仰,人的生命才有意義,生活才不會是灰色的,生活才會變得豐富多彩。不然即使物質再豐富,人仍會覺得生活是枯燥的,生活缺少樂趣,沒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就社會來說,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信仰,這個社會將會失去存在和發展的根基,社會將缺乏活力和持久性,歷史發展、文化創造、文明進步將沒有根基。
由此可見,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信仰,人所追求的幸福需要有信仰才可能獲得和滿足,信仰是人生的基礎和根基。可見,凡是寄托著人對美好生活,對真理,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體現了人的終極關懷事物一般皆可為人們信仰。那么對于法律,它能否被信仰?法律信仰的提法是否適當?我們需要從法律的特性、作用及其價值等方面去分析這個問題,而關于法律信仰的爭論也是圍繞這些方面展開的。
(一)支持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法律信仰命題是成立的。夏澤祥認為“法律信仰是人們出于對法律的依賴感或神圣感而生產的心理感受,在行為上則體現為對法律過程的參與。”②邢國忠認為法律信仰的命題能夠成立,研究法律信仰的內涵,應“從法律的本質中探求其信仰的要素,從信仰的內容中探求法律的元素,進而使二者有機結合,構成完整的、獨立的而又關聯的‘法律信仰范疇”。③實際上法律作為滿足人類需求的客觀存在,蘊含著人類對其保障權益,維護秩序,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法律不僅是手段性的存在,更是目的性的存在。法律之中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秩序等價值,正是表征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鑒于權力易濫用的特性,法治作為約束公權力保障公民私權利的社會治理模式,要想發揮它的這種功能和作用,實現相應的目的,需要民眾信仰法律。所以信仰法律應該成為法治的精神內涵,沒有對法律的信仰,沒有人們內心對法律的認可和認同,沒有人們從情感上接受它,完全依靠強制力來維持它的權威,法律的實施將是艱難的。人們不信仰法律,法律的實施既不會取得好的法律效果,也不會取得好的社會效果,法治的目標將很難實現。
(二)反對說
范愉認為中國法學界的“法律信仰”命題,是對美國學者伯爾曼有關法與信仰(宗教)之關系論述的誤解,認為法律不能被信仰。即使在西方社會人們遵守和利用法律也與信仰無關。④張永和從法律與宗教的勾連的判斷不適宜中國,法律不具有信仰的超驗性,權威與信仰不同等方面來論證法律在中國不能被信仰。⑤劉焯主要通過區分自然法與實在法,分析它們的局限性,自然法與實在法特性方面來論證法律信仰命題的論述不成立⑥;等等。
雖然如今仍有不少學者對法律信仰的提法是質疑和排斥的,但我們認為法律是可以信仰的。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可以為人們提供行為的準則和標準,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追求,有效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社會和諧共存,人、自然和社會協同發展,形成一個多贏的局面,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秩序,這本身就體現法律對于人的關懷和眷顧。從此意義上來說,法律是可以而且能夠被信仰。“法律信仰從最廣泛的法律文化的意義上來說,就是指人們對法的價值和法治精神與方式的遵從、信賴和追求。法律信仰是社會主體對體現最高的善的法律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包括認同、信服、尊崇、敬畏等因素,并且在實踐生活中自覺自愿地守法、用法,積極投身于法制建設之中的一種精神狀態。”⑦也可以說,法律信仰就是人們認為法律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這種需求的滿足實際上就是法律價值的體現,由此從內心認可法律。人們認可法律,在現實生活中就會自覺地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樣慢慢形成習慣,逐漸對對法律產生信任感,進而信賴法律,對法律產生尊崇和敬仰的情感,并自覺地將法律作為自己生活和處理相應事務的準則。
法律信仰不僅理論邏輯上能夠證成,而且在現實中也已進入官方話語。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司法人員必須信仰法律、堅守法治,端穩天平、握牢法槌,鐵面無私、秉公司法。”⑧“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法律要發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須提高全體人民道德素質。”⑨
法律信仰命題的提出,除了伯爾曼的思想對國人的影響外,和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法治中國建設緊密相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法治中國建設,必然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要求民眾從內心認同法律、信仰法律。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法治建設已取得長足的進步,但離黨和國家所追求的法治目標還有一段距離,還存在一些阻礙因素。我們需要認識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法治中國建設必須要塑造人們的法律信仰,這是中國法治建設成功的主體性精神要求,為此需要加強對民眾的法律信仰培育力度,助力于全面依法治國,助力于法治中國建設。
首先,要樹立法律的權威。要樹立法律的權威,必須將“書本上”的法,變為行動中的法。我們的立法不可謂不多,門類不可謂不全,但是他們的實效差強人意。要樹立法律權威,掌握權力者(包括掌握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等)必須奉公守法,依法辦事,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他們的行為可以起到示范作用,這種示范作用比理論宣傳所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實際上人們提出法律信仰命題,同在中國沒有樹立起法律的權威有關,導致人們對法律的尊重和重視不夠。權威的樹立有兩種方式,一是依靠武力或強制力樹立,這種權威往往不能長久,因為它不是人們從內心心悅誠服的;另外一種是眾人內心認同而自愿接受而形成的權威,這種權威由于是同民眾的利益、追求具有一致性,基礎比較牢靠,會持久存在下去。
其次,要培養民眾的法律信賴意識和法律信念。要使民眾自覺守法和運用法律,必須使他們認識到按照法律行為,通過法律來解決糾紛能夠有效維護權利和利益,法律會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法律有助于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人們漸漸習慣于自覺地適用法律。另外,在此過程中也要使他們意識到法律是實現他們主體性參與的重要手段或路徑,使他們認識到法律對權力的限制的重要作用,法律對實現民主化進程的重要作用。
再次,應具備平等意識。在目前中國,由于受傳統的等級文化的影響,當代的城鄉的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農民工與城市工薪階層的差異,相對發達的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異,由此導致的各種宏觀的和微觀的不平等,等等。當這些不平等因素在適用法律時體現出來,就會損害法律的尊嚴,減損法律的權威。因此,需要在立法、執法、司法時具有平等意識,既注意形式平等,又考量實質平等。
最后,繼續完善執法、司法制度建設。執法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也是管理公共事務的重要手段。執法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是否依法執法直接影響老百姓對法律的感受。現實中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都使法律的權威受到減損。因此需要繼續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等方面的法定化改革,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強調執法人員必須忠于法律、捍衛法律。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公正司法關涉民眾切實利益,關涉社會公平正義,而且事關全面依法治國。公正司法能夠增加人們對法律的認可,使人們從內心認同法律,運用法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由此人們慢慢地會相信法律,信賴法律,法律的權威逐漸樹立起來,法治秩序逐漸形成。相反司法不公則會造成人們不再相信法律,再加上我國“權力本位”的消極思想在當今社會并沒有完全消除,遇事尋求權力途徑解決,而不是通過法律來解決。長此以往人們對法律救濟的希望逐漸喪失,法律的權威很難樹立,人們也就不可能對法律產生信仰。為此,需要繼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繼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改革,健全司法權力分工、制約的制度安排,繼續深化、完善員額制制度改革。
注釋:
① 何光滬.信仰二十講[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2.
② 夏澤祥.中國語境下的法律信仰:涵義、對象、載體與表征[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3).
③ 邢國忠.改革開放以來法律信仰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8(6).
④ 范愉.法律信仰批判[J].現代法學,2008(1).
⑤張永和.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6(3).
⑥ 劉焯.“信仰法律”的提法有違法理[J].法學,2006(6).
⑦ 王文奎,申毛毛.后鄉土社會與法律信仰:我國鄉土社會法律信仰培育路徑探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6).
⑧⑨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2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