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娜 任國華

【摘要】目的 分析頸內動脈走行變異的臨床表現、影像特點,提高診斷率。方法 對收集的1例患者頭頸部血管CTA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例患者行頭頸部血管CTA明確發現左側頸內動脈巖骨段局部鼓式內走行(考慮發育異常)。結論 頸動脈通過擴大的鼓室管直接進入中耳鼓室延續到巖骨水平段。因頸動脈鼓室段沒有骨覆蓋,緊靠血管的鼓膜和聽骨鏈直接傳到血管搏動聲響至耳蝸形成耳鳴。目前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手段。
【關鍵詞】搏動性耳鳴;先天發育異常;診斷率
【中圖分類號】R6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1
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負擔也隨之增加,耳鳴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耳鳴指的是在沒有外界噪聲的狀況下,人們可以感覺到的一種并沒有什么意義的聲音,感覺到耳中存在潮聲或者是蟬聲的鳴響。耳鳴既可以是一種疾病,同時還可以是多種疾病進行共同展現的形式[1]。有關數據表示,在普通人群中,耳鳴的患病率在短短的十五年里由15%上升到了25.3%,而且還存在著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2]。當前,在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依舊沒有從根源上尋找出對耳鳴伴耳聾進行治療的有效方式。
1 臨床資料
患者張某某,女性,33歲,主因左側耳鳴,自身不穩感間斷發作7年住院。患者于2011年4月生產后出現左側耳鳴,呈間斷性,低調聲似蟬鳴叫,持續5~6天,未予重視,自行好轉。此后曾間斷發作。2017年8月份患者因勞累活動后出現自身不穩,持續數秒,當時無耳鳴,與轉頭及體位改變無關,無惡心、嘔吐,未進行治療自行緩解。之后耳鳴加重,性質呈高調隆隆聲,且間斷發作,不影響睡眠及工作。2018年2月份患者活動時再次出現自身不穩感,持續數秒鐘,發作時耳鳴無變化。隨后患者左側耳鳴持續性加重,呈高調,似隆隆聲,且自覺聽力受損,影響日常生活及睡眠。2018年3月初就診于外院耳鼻喉科,測聽力(具體報告見附錄),當時考慮神經性耳鳴,給予口服銀杏葉提取物、維生素等藥物對癥治療,未見緩解。遂于2018年3月中旬就診于我院。入院癥見:左側耳鳴,呈高調隆隆聲,自述向左側轉頭達90°時耳鳴消失,頭痛反復發作,每月1次或數月1次,發作時惡心、畏光、畏聲,口服止痛藥及臥床休息后緩解,每次持續約2小時,無嘔吐,與月經周期無關,飲食正常,入睡困難,多夢,二便正常。既往史:慢性頭痛病史13年。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月經史:初潮14歲,3-5/28-30天,月經正常。婚育史:26歲結婚,育一女,配偶及子女健康。家族史:父親、其兄有慢性頭痛病史,未系統診治。母親患有高血壓。入院查體:T:37℃,P:80次/分,R:20次/分,BP:115/70 mmHg。頸軟,心、肺(-),腹軟,肝、脾肋下未及。高級皮層功能正常,雙耳粗側聽力正常,骨導>氣導,Weber試驗居中,肌力、肌張力正常,四肢反射正常,病理征陰性。入院后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腎功、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圍內。頸部血管超聲:未見異常;頭顱CT:未見異常。入院后給予營養神經、針灸藥物等對癥治療,耳鳴由持續性變為間斷性發作,3月21日患者自述昨晚突然發現按壓左側頸動脈搏動處,耳鳴消失,查房后考慮耳鳴為血管搏動聲。故給予行頭頸部血管CTA:左側鼓室內頸內動脈CTA表現(考慮發育異常)(見附錄)。
2 討 論
該患者病程較久,臨床表現以高調、低調聲音并存,無明顯搏動性,病情時輕時重,與典型的搏動性耳鳴表現不同,往往易被忽視血管的問題。患者不經意的發現“耳鳴與姿勢相關、按壓左側頸動脈搏動處耳鳴消失”這些信息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要考慮到血管的問題。那么在臨床上往往以搏動性耳鳴為主要表現的患者大多數為血管源性的,即與心臟或者脈搏的跳動一致,但由于雜音起源于血管類型的不同,又分為動脈性、靜脈性或介于兩者之間。而該例患者行頭頸部血管CTA明確發現左側頸內動脈巖骨段局部鼓式內走行。迷行巖段頸內動脈(aICA)是指頸動脈巖骨垂直段消失,頸動脈通過擴大的鼓室管直接進入中耳鼓室延續到巖骨水平段。因頸動脈鼓室段沒有骨覆蓋,緊靠血管的鼓膜和聽骨鏈直接傳到血管搏動聲響至耳蝸形成耳鳴。目前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 丁秋云,欒 寧,趙 娜.助聽器對耳聾患者的耳鳴治療效果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19,32(1):12,59.
[2] 朱 琳.助聽器對耳聾患者的耳鳴治療效果觀察[D].吉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