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敏
物理教學主要包括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方法及能力的培養,初中物理有很多物理量都是采用比值定義法定義的,若學生能掌握此類物理量的定義方法,進而可以嘗試自學甚至定義新的物理量,則可對后續的物理量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下面以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速度為例說明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一般教學模式。
首先,需要創設相關的物理情境,并提出與物理量物理意義的相關的問題。具體過程如下:
情境展示1:百米賽跑途中的運動員,如何比較快慢?
學生思考后回答:時間相同,比較運動員通過的路程。
情境展示2:由奧運會的1500m的成績,如何比較運動員的快慢?
學生思考后回答:路程相同,比較運動員所用的時間。
情境展示3:奧運冠軍劉翔110欄的最好成績是12秒88;男子400米短跑世界紀錄是43.03秒,記錄創造者——范尼凱克,劉翔和范尼凱克的運動時間和路程都不相同,那么,他們誰跑的快呢?
個別學生回答:速度(小學數學中學過速度,但不清楚其物理意義)。
教師引導:你們為什么會想到“速度”呢?速度的含義是什么呢?我們試著用前面兩種情境方法比較劉翔和范尼凱克的快慢。
利用情境1的相同時間,“相同”指的是多長時間?可以使這個時間更具體嗎?可以是1小時嗎?1分鐘呢?1秒鐘可以嗎?那我們是否可以計算劉翔和范尼凱克1秒鐘通過的路程呢?
學生思考回答:可以(讓學生動筆計算并給出結果)。
教師引導:我們把這個過程用字母算式的形式表示出來,就有了我們小學學過的速度的公式。那么,能否利用情境2中的方法比較呢?如果行,能否寫出類似的表達式?
學生思考回答:也可以,可以算他們通過1m的路程所用的時間(讓學生寫出類似的表達式)。
教師引導:既然兩種方法都能夠比較,那為什么我們知道的就是第一種呢?
學生思考……
教師引導:從結果而言,兩種方法都可以比較,只是第一種方法,時間相同,路程長的運動的快,而第二種方法,路程相同,所用時短的運動的快,第一種更符合人們的認知方式,所用采用第一種方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至此,速度的物理意義呼之欲出,同時在學生討論劉翔和范尼凱克的快慢的比較的時候,速度的定義和公式已經完成。
接下來,師生共同總結確認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及定義式。
1.物理意義: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依據定義,用字母代表相應的物理量,用數學表達式的形式表示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就是寫出該物理量的定義式。物理量用數學形式表達成物理公式后,顯得特別簡單、明確,便于運用它來進行分析、推理、論證。
3.定義式:v=St
物理量是對同名物理概念的量和度的規定,定義,即規定了物理量之間的聯系,包含了單位的關系(方向關系),即可利用定義導出新定義的物理量的單位。
4.單位:m/s,常用單位還有km/h,且1m/s=3.6km/h(可對換算過程進行推導)。
利用課本的常見物體的速度表格,幫助學生感知速度的大小。
公式的變形式,是對相互聯系的三個或多個物理量的關系的深入理解,但要注意這些表達式是特定情況下的計算式,而不能叫做某特定物理量的定義式。
5.公式的變形:S=vt,t=SV
每個物理量有區別于其它物理量的不用之處,所以,必要時可進行的補充說明。
初中常見的比值定義法的物理量有速度、密度、功率、比熱容、熱值、電阻等,這些物理量的教學均可以仿效速度的教學模式。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既可以比較全面的掌握相關物理量的內涵和外延,還有助于理解相關物理量與其它物理量的聯系,明確該物理量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學生掌握該種模式后能舉一反三,從而大大提學習效率和自學能力,進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能力奠基。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