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芬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閱讀教學目標有這樣的規定:“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币_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必須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走進文本。對此,廣大一線教師應該有所作為,筆者有過一些思考和嘗試。
一、把切時代脈搏,了解學生群體生活體驗的經緯度
幾十年來國家的巨大發展,社會的多方位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給當代中學生帶來了幸福、滿足、欣喜、激動、珍惜、感激等豐富的情感體驗。當然社會發展也是不均衡的,學生的家庭狀況千差萬別,從微觀上看,不同的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又是有范圍和程度的區別的。
此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留守少年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富家子弟,其生活體驗顯然大為不同。筆者認為,經濟發達地區中學生生活體驗有如下特征:首先,經濟發達地區在社會發展進步不均衡及有待完善等方面,表現得更為鮮明,使生活在這些區域的中學生的生活體驗更具廣度和深度,無論是積極體驗還是消極體驗;再者,由于互聯網和家用電腦的普及,媒體及廣告業的發達,人員交流的頻密以及校園內學生構成的變化,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學生能獲得更多的間接生活體驗。
二、創設教學情境,構建學生生活體驗與文本間的聯系
面向初中生的閱讀教學,我們可以抓住文本的那些特色因素創設教學情景,構建學生生活體驗與文本間的聯系。
在教學朱自清《背影》時,我曾用這樣的一段話創設情景:同學們對“代溝”現象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有時候覺得父母不如自己聰明?是不是有時候暗笑父母迂腐?學生的生活體驗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有同學說:“我每天出門時,媽媽總是問這帶了沒有,那帶了沒有,這時我會感覺特不耐煩,覺得媽媽在犯傻?!边€有一位同學說:“我媽媽就是迂腐,每次與同學出去逛街,媽媽總是不斷打電話,一會兒問你和誰在一起,一會兒問你在哪里?!?/p>
我趁機引導:“那我們看看朱自清當年是不是有和你們相似的感受?”學生的閱讀興致油然而生,注意力迅速集中于閱讀課文,也很快找到了兩處作者的“同感”:第一次是文中當父親忙著和腳夫討價還價的時候,作者總覺得他說話不太漂亮;第二次是父親囑咐茶房好好照應作者,作者卻暗笑他太迂,因為作者覺得茶房只認得錢。
我肯定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恰當,接著追問:那次浦口車站與父親分別八年之后,在寫作這篇散文時,朱自清先生才認識到自己那時“聰明過分”,怎么理解?課堂氣氛再次活躍,同學們很快就理解了這是作者愧疚于自己當年沒有理解深沉的父愛。剛剛還憤憤地埋怨自己母親的同學,這時情不自禁地說:“老師,我懂了,媽媽的嘮叨,正是她對我的關心,也是她對我的愛。我今后一定要注意與媽媽溝通交流的方式,不能讓她傷心?!?/p>
看來,只要我們善于運用各種方式創設教學情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就不難,正確解讀文本,應該是能夠做到的。
三、因勢利導,鼓勵認可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
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生面對同一文本,表達不同感受與認知,我們切不可用教學資料上的現成答案或教師個人的感受與認知來“規范”學生,以致限制和扼殺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只要學生的解讀沒有脫離文本,我們就應該予以認可與鼓勵。
筆者在教學李森祥的《臺階》時,有這方面的努力。這篇小說的題材所涉及的具體生活場景似乎與學生的生活并不十分貼近,學生走進文本似乎有些障礙。要實現對這篇小說的個性化解讀,關鍵是要調動學生的聯想,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我這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那我們先看看《臺階》中‘我的父親追求的生活目標是什么?看看他怎樣為此付出了半輩子的努力。然后對比你們的父親,他們有過什么樣的生活目標?他為此怎樣奮斗過?”
隨后,我組織課堂討論,鼓勵學生說出讀了課文后自己最深切的感受。當進入聯系自己父親的生活目標和奮斗經歷這個環節時,學生的解讀呈現出很大的差異,特別是本地生和外地生,感受尤為不同。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起來了,就容易引起情感共鳴,有利于學生順暢理解課文,進而引發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只要與課文內容情節有不同程度的聯系,我都略加評點,給予肯定。
只要我們努力地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體驗走進文本,我相信,漸漸地,無論課內課外,他們都會迷上閱讀的。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