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智敏
一、培養積極的學科品格,提升人格魅力
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第一位。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培養積極的學科品格,包括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美好的心靈。
筆者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第二框“要想得到別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這一內容時,運用了一段截取自熱播電視劇《養父》的視頻,內容講述女中學生小語因奶奶重男輕女的思想言行而感到很不快樂,更與奶奶發生了激烈沖突。筆者讓學生談談觀后感,很多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這一教學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為小語不被尊重而難過,更明白到奶奶不能獲得小語的尊重是因為她沒有尊重小語。沒有過多的說教,學生卻自然的生成了知識。這一環節成為了這節課的一大亮點。課后,評課老師對筆者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情境的創設給予了肯定,但同時也提出了質疑:學生學習該課知識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做到“善于尊重他人,共建和諧人際關系”,但教學情境中小語與奶奶的關系并不和諧,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不尊重他人自然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同時奶奶這個本應讓人尊敬的長輩的角色卻在學生的心中變得可惡至極,對于長輩的不尊重和不理解,晚輩也就只能以沖突的方式來解決嗎?一節課下來,知識和能力的評價目標是達到了,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卻被忽略了。
二、構建全面的學科技能,提升教學能力
1.熟悉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
筆者特別注重對教材的全面閱讀和理解,包括教材的框架結構、主要標題、文字內容、相關鏈接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了解。只有全面的閱讀理解教材,才能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邏輯結構、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構建自己的教學內容,才能制定出切合自己學生的教學目標。因此,思政課教師應進一步具備整合教材、挖掘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對教材中符合新課程和評價標準的、能體現思政課教育價值取向又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文字材料、圖表材料等應充分地高效地發揮其作用,但對于已經滯后于時代發展、經過教學實踐教學效果不好或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教材內容,教師應做出大膽取舍,并挖掘學生身邊、教師自身、校園生活、民生民情、時政熱點等材料,補充調整原有的教學內容。
2.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設計系統化的主板書
哪怕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板書依然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呈現教學成果的重要抓手,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就應該設計好主板書。
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教師要精簡板書的內容,突出教材的重點,并且在書寫時簡潔明了;突出聯系,邏輯性強。板書能突出知識的內在聯系,能體現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版面合理,條理清淅。教師應設計整體協調的板書格式,并合理使用序號、重點符號等,使板書顯得有層次、有條理。而在設計好主板書的同時,教師也應在板書版面設計上給副板書留出一點空間。
3.提升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調控能力
第一,適時使用教學機智,處理課堂偶發事件。一個成功的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靈活的教學機智,巧妙處理一些突發事件,甚至要有將被動變主動的能力。筆者有一次在異地教學的過程中,就遇到了一次偶發事件,當時講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下冊第五課《人生難免有挫折》,課前我準備了充分的材料和翔實的課件,結果上課過程中,突然發現視頻材料無法打開,在嘗試了幾次后依然無法打開,我突然靈機一動,對學生說:“同學們,很遺憾,老師準備的課件機器不予配合,沒法打開,看來人生確實難免有挫折。”以此引出了該課的內容,本次的偶發事件最終不但沒有影響我的教學效果,還為我的教學提供了即時的教學素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激發課堂教學熱情。前蘇聯教育學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日益明確的認識到: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相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語言既是傳授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好的教學語言,不但能準確精煉地表達教學內容,化繁為簡,更應該具有激情和感染力,能迅速抓住學生、感動學生。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