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清
“動機”是決定學生是否能啟動一項學習、能投入多少精力、能堅持多長時間的關鍵動力。“寫作動機”能激發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波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表達需要和欲望,以提高習作教學效果。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如何激發他們的寫作動機呢?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我的樂園》為例,談談培養“讀者意識”“發表意識”“修改意識”對于激發兒童寫作動機的重要性。
一、兒童寫作前,要有“讀者意識”
讀者意識,也稱對象意識,即寫作時心中存有傾訴或交流的對象。我國的小學寫作教學長期以來一直不強調習作對象,導致學生沒有對象意識,為寫作而寫作,習作就是寫給老師看的,這樣不僅扭曲了習作的交際功能,也影響了兒童寫作的內在動機。教學《我的樂園》時,我強調了習作要求:把自己的樂園介紹給同學,即,要求寫給同學看。
一個寫作者,一旦有了讀者意識,作文就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如,陳姝穎同學,她本來只介紹了自己的樂園——陽臺“晴天”“雨天”的兩種場景給她帶來的快樂;有了讀者意識后,她積極地去豐富角色的體驗,擇取與之匹配的內容、詞匯、語氣等因素來介紹她的樂園,特別加了一段“同學來我家做客時”的情形。
由此可見,寫作教學中倡導讀者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引導兒童進入真實的寫作狀態,從而激發兒童寫作的內驅力,讓兒童的寫作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兒童寫作中,要有“發表意識”
為激發兒童的寫作動機,使之成為自覺的寫作者,教師要多搭建發表習作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
如在班級QQ群上傳佳作,既擴大了學生作品的“讀者群”,也起到了督促的作用。雙休日,雍子瑤同學把習作的電子稿發給我,我稍作潤色,發到班級群,并附上一段點評:作者寫的樂園是特教室(特殊教育課室)。為了向同學介紹清楚“樂園”的樣子、可以玩什么項目及帶來的快樂,她安排多位人物出場,有陳品箋、高丁、黃弓上等,他們分別出現在各個項目中,一人承擔一個項目,通過寫各位同伴的表現來寫這個樂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這種構思有別于大多數同學的作文——僅有“我”一人。如此“發表”,既表揚了作者,又能給其他同學以啟發。緊接著,許多學生又發來電子稿,我一一修改潤色后,逐一發布到班級群里,再指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和修改意見。如此一來,學生修改后的稿子比一稿的質量有了很大的進步。
每次習作,學生完成后,教師都選擇佳作,適時在班內朗讀講評;定稿后,學生用A4紙謄抄或打印,還可配圖,教師將其裝訂成冊,在班內傳閱,并請讀者推薦心目中的佳作;同學推薦出來的優秀作品,再抽出來在班級的“學習園地”或走廊“公告欄”張貼,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讀者的存在。有了“發表意識”后的小作者,對寫作更積極了。
三、兒童寫作后,要有“修改意識”
“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大家對這些理念非常認同。然而學生參與作文修改的積極性并不高。多數情況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教師給學生改得多,但學生很少看或基本不看的情況比比皆是。
如何指導學生改呢?葉圣陶曾經說過:“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者本人。”改什么,怎么改,放手讓學生自己先作出判斷和修改,教師則做好組織交流總結的工作。學生的興趣較濃,都會精心地把自己的作文“打扮”得更完美,對提高寫作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還可以同學交換改。同位換改、各組換改、寫作水平懸殊的同學換改等。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互相發現作文中的毛病,又能取長補短。
最后是師生共改。學生初次學習修改作文,修改的大部分是字、詞、句,而對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不能準確判斷。教師應當提出來,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習作,并試著修改。
指導學生修改習作,應讓學生站在讀者的立場、角度來試著修改自己的作文;而教師修改時注意力不應花在錯別字上,而應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學生進一步修改提供幫助。
指導兒童寫作,“讀者意識”“發表意識”“修改意識”要著重強調。培養了這“三個意識”,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習作的原動力問題。學生的作文會越寫越好,教師的作文教學也會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