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弘陽
龍泉青瓷,浙江省龍泉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其燒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達到鼎盛。龍泉青瓷極具典雅、端莊、古樸、青淳之特色。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斑斕著稱于世。
青瓷藝人陳衛武,1973年生于浙江龍泉,一家三代均為國營瓷廠工人。瓷廠改制后,他難舍對青瓷的熱愛,前往更為古老的青瓷故鄉慈溪,對越窯青瓷進行了6年的研習。
2007年,陳衛武重回龍泉,成立“宋韻”工作室,創作沿襲青瓷脈絡、符合當代審美的文房、茶、花器具,作品獲得越來越多人的推崇。
“要走在前面,做出人家沒有的東西,得保持心里的簡單和敏感。”陳衛武說。
初見陳衛武時,一位憨憨的中年男人,板寸頭著深藍色褂子,從他身上找不到過多的耀眼的地方。他的那雙眼睛,彎彎含笑,深邃的眸子就像龍泉的大山。他話不多,甚至是極少。隨陳衛武看他修胚,為瓷器掛釉,他的那雙手,因長年累月的青瓷創作,讓那雙四十多歲人的手,有著八十多歲老人的滄桑,猶如哥窯開片般的裂紋,仿佛記載了那無數個親自拉胚、修胚的日日夜夜……
“龍泉三杰”是2012年出現的一個說法,指的是在龍泉三個認認真真做青瓷的人:陳衛武、李震和劉杰。
他們三位都因其杰出成就獲得了“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稱號,在龍泉青瓷界越發引人注目。
陳衛武自幼習瓷。人們總在他的青瓷里,看出一股子拙中見巧的含而不露。愛好文玩收藏的歌手張信哲也曾找他做瓷。2013年,他的青瓷作品還受邀在法國盧浮宮的中國書畫藝術邀請展中展出。
陳衛武的作品不乏來自生活的想象,很少閉門造車。十年前,他無意中看到一張發黃的廢報紙上印著國家大劇院的穹頂,優美的拋物線引發了他的靈感。后來,他用這個拋物線做了一個簡單優雅的紙鎮,直到現在都還在做。
宋瓷簡潔,猶如宋詞一般清雅悠遠。古人眼中的世界也比較簡單,線條有人魂氣韻,有自然的法度,欣賞它極簡至美的器型也是在欣賞制作者的審美意識,所以所有的藝術品都是通過物件的制作,最終達到意識的傳達,瓷器當然是一個絕好的載體。
當問及陳衛武如何斷定青瓷好與壞,陳衛武淡淡地答到:“看韻”。

陳衛武在查看自己燒制的器物。 圖/ 翁忻旸
凡是好的作品都逃不出氣韻的體現,陳衛武們經手了成千上萬的古器,何為真假,何為優劣,早已在他幾十年的“見識”中化在血脈里。而這,大概也印證了他最初創造《宋韻》的心境。不去玩弄刀法的技巧,不去粉飾釉色的翠綠,正如其名“宋韻”般,會將人帶回那800年前的夢華。
陳衛武的每一個瓷器都有自己的故事,一定有他想要傳達給人們的審美意識。他會在泥濘山路上找材料一找就是幾天,會在傾盆大雨的時候還不忘去考量泥漿的可塑性,他會在自己工作室里隔離世界,尋找自己的審美。他的眼睛不是在眼睛,是在手上;他的手感就是視力,所以會反復跟自己的手藝較勁,這大概就是對美的執念。
一位藏家這樣評價陳衛武:人生于自然,長于自然,也消亡于自然,所以自然于我們的一絲清風,一縷陽光都是一個故事,在衛武的手里就是一枚瓷器,不是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被我們聽到,也不是每一個念想都可以化成手中的杯盞,所以能遇見是幸運。
其實,陳衛武也有因為創作與家人產生過分歧的時候。
他說,有一次試燒厚釉的新配方,拿大窯試燒,連續三窯整窯整窯的報廢,當時氣得其父親飯也不吃,很久沒有理陳衛武。
“我就是那種性格的人,我的小孩小時候喜歡吃西紅柿,我說就算西紅柿一百塊錢一個,我都愿意去買。對于自己喜歡的青瓷,更是想要最好的表現出來。”陳衛武說。
當問到做瓷到現在堅持的理由是什么時,陳衛武說:“純粹喜歡這個專業。也沒有說刻意的去堅持,就感覺與生俱來是做這個事的。”
陳衛武是幸運的,他的不善言談甚至到了不會和一個長期收藏他作品的朋友說句客氣話的地步,有時候甚至會弄得藏友一臉的尷尬,覺得無法和心目中的大師溝通是自己的問題。
藝術家似乎從來都是孤獨與堅韌并存。
前些年別人做量化瓷在大把賺錢的時候,陳衛武卻在埋頭研究釉水的配方。而當一個花哨的暢銷的器型出現在龍泉大街小巷的每個角落時,他卻堅持用簡單的線條來向別人詮釋他對青瓷的理解。可想而知,在那個龍泉特有的瘋狂時期,作品不被認可是必然的,高昂的燒造成本加上資金無法回流自然是給他帶來了大麻煩,甚至連做了一輩子青瓷的父親都開始質疑兒子的道路是否正確……
莫回首,回首苦不堪言。有時聊天他也會說,當初是因為種種原因,才陰差陽錯的走上了這條痛并快樂著的藝術道路,其間也是一些偶然事件才使他沒有受到利益的誘惑。
事實上,真正支持衛武遠離塵囂走到現在的,絕不是像他說的那些改變他命運的偶然事件,而是出自他對內心所愛的追求,這一定是必然的,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了:簡練、毫不猶豫的線條;幽靜如夏夜月光下湖水的釉面。安靜中包藏的,則是閃爍跳動的靈魂。
“你看那個一直坐在拉胚機前面做泥胎的人也是一個容器,把樸而不拙的自然裝進了瓷器,也把精致剛毅的現代工業裝進了瓷器里。喝茶的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有緣的茶具,便可享受‘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可得味的人生境界。”這是一位藏家對陳衛武的贈言。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