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鈺
摘 要:上映于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一夜風流》,作為愛情喜劇電影的開山之祖,為這一電影類型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無論在情節的設計,還是視聽語言的運用,甚至是對細節的把控,在當時都是極為出色的。20世紀中期,一部與其有諸多相似之處的作品《羅馬假日》問世,也同樣受到觀眾的喜愛,成為愛情喜劇電影中又一抹濃重的色彩。本文主要從喜劇元素、畫面、主題等方面比較了兩部經典影片的異同,并試圖從開創和繼承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別在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愛情喜劇電影;開創和傳承;經典好萊塢;造夢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1-0-02
一、引言
愛情喜劇,是好萊塢的一個特殊的電影類型。該類型中的兩個重要代表分別是1934年哥倫比亞公司出品的影片《一夜風流》和19年后(1953年)派拉蒙公司的影片《羅馬假日》。有太多太多耀眼的標簽集中在《一夜風流》這部電影上:它是導演弗蘭克·卡普拉的代表作,是愛情喜劇類型電影的鼻祖,同時它還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大滿貫”(即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的作品,并使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從此躋身一線制片廠的行列。而就在《一夜風流》問世的19年后,導演威廉·惠勒以幾乎與之完全相同的情節再次演繹經典,這部《羅馬假日》作為一個繼承者,亦獲得了三項奧斯卡大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和最佳服裝設計),并締造了永遠的女神形象。二者故事相近,風格類似,主題略有不同,各有千秋。時至今日,他們都已成為影史上的絕對經典。
二、【同】特定空間發生的愛情童話
無論是《一夜風流》還是《羅馬假日》,同樣都構造了一個特定空間里的一對喜劇人物。電影《一夜風流》構建了一個不確定的、虛構的敘事空間,故事發生在女主人公愛莉逃跑的路途中;而《羅馬假日》中男女主人公的邂逅、相愛則是在喧鬧的羅馬街頭,在尋找公主的便衣警察的盲區里。兩部電影里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也都是通過相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悄然累積起來。
(一)喜劇元素:滑稽幽默
兩部影片作為愛情喜劇片的代表,均使用了大量的喜劇元素,達到了很好的喜劇效果。
首先是人物設定的錯位。《一夜風流》講的是一個富家女在為愛奔逃的途中與潦倒的報社記者相愛的故事。這樣的人物設定本身便與人們長期以來的認識發生了錯位,我們習慣性接受的往往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而影片則將男女雙方顛倒過來,令生活拮據的記者遇上富裕的千金小姐,使觀眾倍感意外。《羅馬假日》繼承了這種錯位,甚至將兩個主人公的身份差距設置得更加懸殊:高高在上的公主與平民記者。這種人物設定上的錯位,從開始便給觀眾帶來驚喜,成功激發了其觀影興趣,同時也是經典好萊塢“造夢”理念的體現。
其次是滑稽的肢體語言。兩部影片中都有很多鏡頭展示的是夸張滑稽的動作,惹人發笑。
在《一夜風流》的“搭便車”這一片段中,彼得欲向愛莉展示用大拇指攔車卻接連失敗,動作夸張搞笑,令人捧腹。還有謝普利遭到彼得威脅后在樹林中倉皇而逃的動作,也產生了很好的喜劇效果。在《羅馬假日》中,滑稽的肢體語言則更多。在影片開始公主會見使節和貴族們的片段里,公主在端莊地與人們握手問候的同時,裙底的腳卻悄悄地從高跟鞋里伸出來轉動放松,與莊嚴的氛圍和公主表面上優雅得體的舉止、言辭產生了強烈對比,顯得更加有趣。之后,公主又不小心踢掉了鞋子,這些情節也表現出安妮公主的可愛和活潑,以及對自由的向往。第二個例子是布蘭迪兩次為讓好友艾榮閉嘴而故意制造的一系列小事故,一次在艾榮于街邊咖啡館初見公主、不知其身份時,另一次是在布蘭迪家中,布蘭迪為使艾榮不在報社老板面前說出公主的私人報道一事而把水灑在了其褲子上。
此外,情節的突轉是《一夜風流》中一個獨特的喜劇元素,在《羅馬假日》中并無明顯的沿用。《一夜風流》中有多次情節上的突轉,第一次是彼得在電話亭里與報社老板通電話的時候:彼得被老板痛罵一頓并開除,按正常的邏輯發展應該是他垂頭喪氣地走出電話亭,旁人一陣哄笑,但影片卻意外的安排彼得在被掛掉電話后繼續假裝受到老板的挽留,然后在人群的簇擁中走向巴士。歡笑背后,暴露的是彼得的虛榮心,而這正是普通人對事業的無奈,反映出當時美國的社會現狀,包含著對社會的諷刺。這是《一夜風流》優于《羅馬假日》的一處,然而這也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所造就的。
(二)精致畫面:夢幻浪漫
兩部電影精雕細琢的畫面都有經典好萊塢的鮮明特點,給人以僅屬于電影的童話感,使人沉浸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一夜風流》的用光和《羅馬假日》的古城風光。
影片《一夜風流》的極致用光可謂古典好萊塢時期的典范。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力求制造與現實有一定距離的“銀幕神話”,通過光線等藝術手段在銀幕上呈現唯美的畫面,讓觀眾沉浸在電影構造的夢幻空間里,從而忘記現實的煩惱。例如,每當給女主角特寫或近景鏡頭時,均采用三點布光法并在其臉部鋪上柔光。尤其是愛莉和彼得在稻草堆里的夜戲:理應為當個光源的月光鋪滿了畫面,兩人臉靠近時,打在愛莉側臉上的高光像羽絨般勾勒出輪廓。場景如夢境般,令人如癡如醉。
影片《羅馬假日》則完全采用實地拍攝,其中涉及了古城羅馬的大量名勝風光。男女主人公在24小時的假日里途經了西班牙廣場、真理之嘴、羅馬競技場等著名景點。由于拍攝地點大多在羅馬街頭,故使電影有著濃濃的異域風情,讓觀眾感到無比新奇。
在這兩部電影中,精致的畫面營造出亦夢亦幻的氛圍,使觀眾得以暫時脫離現實,進入電影中的理想境遇。
三、【異】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精神
雖然,這兩部影片試圖傳達給觀眾的都有:有錢、有地位的人失去了很多平凡人的快樂,受到諸多約束,無法肆意享受人生,但它們二者給出的結局卻因時代不同、背景不同而完全不同。
《一夜風流》的結尾是愛莉逃婚,與彼得“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即“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式的童話結局。但《羅馬假日》的結尾卻帶有一種明媚的傷感:公主孑然一身回到大使館,準備執行第二天的公務,其與布蘭迪的非凡經歷和短暫感情成為一段難忘的回憶。
電影作為一種擁有廣泛受眾的重要藝術形式,必定是依托于時代創作和拍攝,記錄和反映時代,并反過來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一定影響的。
影片《一夜風流》發行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人們大量失業,社會處于崩潰的邊緣,因此電影需要用圓滿的、幸福的故事將民眾的視線從經濟危機中轉移,對生活向好重燃希望,同時起到好萊塢主旋律電影的宣教作用:即便失業,人們仍愿意相信美好,保持快樂和善良。
《羅馬假日》出現的時間,美國已從那場經濟危機中逐漸恢復過來,社會轉好。所以相比之下,其結局更為理性和現實,但也缺少一點人文關懷。整部影片所要講的,是自由、美和愛。但與之共存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肩負的責任:公主須對人民和國家負責,記者則要繼續為生計奔忙,人們都要犧牲一部分個人幸福去履行自己的職責。
四、結語
導演陳凱歌曾說,“電影是給人家圓夢的”,這兩部電影無疑給世界造了兩個經典的夢。考爾白的可愛,赫本的高貴,蓋博的儒雅,派克的紳士,也均成為影史上永遠的印記。這一個創造者和一個繼承者,一個是完美童話,一個是驚世未了情,都被后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創造者被視作永恒的經典,繼承者則被人們評價為“天下有羅馬,卻再無那樣的假日”。
參考文獻:
[1]黃文達.外國電影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2]唐金蓮.電影片名翻譯的得體性[J].海外英語(上),2011,000(012): 185-186.
[3]唐金蓮.電影片名翻譯的得體性[J].海外英語,2011,(012):185-186.
[4]謝曉婷.淺析《一夜風流》中的蒙太奇理論[J].戲劇之家,2017, (002):123-124.
[5]何玲.《羅馬假日》經典臺詞在英語口語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 2010(1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