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圖書館通過立法明確公共圖書館建設的要素構成,促進管理規范化,量化服務標準,開展數字化建設,保障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平等、免費、便利地享受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既要符合一般公共圖書館的共性要求,又要結合經濟文化發展的現狀制定出切實可行、符合自身特點的法律規章和業務規范要求,同時又有所創新,引導本地文化事業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地方圖書館;公共文化事業;立法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種全民共享,以全體社會成員為服務對象的文化建設實踐活動。其目的是滿足公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普及知識和教育功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公共圖書館是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為個人和社會群體進行終身教育、自主決策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公共圖書館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免費、終身教育實現文化普及、滿足個人與社會發展的機構,它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全體社會公民提供平等公共文化基礎服務,彌合城市與鄉村、發達與落后等不同區域和地區之間信息資源差距,促進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1 地方圖書館立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據統計,當前有關文化法律有250部,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法典只有三部《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圖書館法》。地方圖書館作為文化事業的一部分,文化屬性較為明顯且容易達成共識,進行地方圖書館立法對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保證地方圖書館有序發展是建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證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通過立法保證地方圖書館規范發展,服務于當地建設文化事業的需要。地方圖書館立法是構建我國圖書館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圖書館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法》,它對推進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由全國人大制定的全國性法律,只能是一些原則性、概況性規定,還需要地方人大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制定專門法規,以加強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督促各級地方政府履行相應的職能。譬如,關于呈繳制度,法律只規定了文獻資源收集的原則,而關于文獻繳存的操作途徑和方法則需要地方立法去具體規定;再譬如,關于文獻的藏書剔舊,這是每一個圖書館都會面臨的問題,但法律不可能規定的如此細致,也需要通過地方立法加以指導和規范。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轉型時期,各個省市、自治區等區域經濟、文化建設極不平衡,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地方圖書館法規制度,指導和規范圖書館業務,是地方立法的主要任務。
2 地方圖書館立法的總體思路
2.1 落實政府責任,保障地方圖書館建設
圖書館建設最主要的核心是經費的來源和保障。《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指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必須將地方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列入當地財政經費預算,由公共財政支持,按照各縣市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狀況,均衡配置、規模適當、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等要求,加強地方公共圖書館設施網絡的建設,對于建設不符合國家要求的公共圖書館進行二次建設,對于貧困地區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要加大投資比例。量化標準,保障制度的貫徹實施。立法明確規定縣、鄉、鎮和街道公共圖書館(分館)建筑面積,紙質圖書的基本藏書量和新增量以及工作人員的配備要求,保證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基本建設要素和標準達到國家要求,具有系統性、科學性。
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基層建設。通過立法推動農村基層公共圖書館建設,按照國家建設標準和要求進行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對于不具備條件的,可以配置流動圖書車或建立農家書屋,切實根據農民需求提供相應的圖書服務。
2.2 創新管理體制,促進管理規范化
設立總分館管理體系模式,明確總館的職責是負責全省公共圖書館業務的指導和協調,統一規范行業服務標準,統籌數據資源建設,負責人員培訓,開展國際交流等。區域分館的任務是負責本館的信息采集、編制目錄,制定本地區服務規范和業務標準,負責本區域人員調配,開展圖書交流等。建立法人治理模式,理順圖書館與政府關系。運用現代化的治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理事會等治理手段,吸納社會各屆人士參與管理,接受社會監督,完善管理監督機制,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
2.3 進行數字工程建設,提升數字化服務質量
確保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的經費投入,建設地方性文獻資源保障中心,優化、擴大信息化資源體系。設置數字文獻信息購置標準,加大對本省數字文獻資源信息的收藏和保存。實現總分館數字資源信息庫共建共享,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提升數字資源服務水平。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立信息統計、網絡監測、數據發布等數字信息綜合平臺,進行服務跟蹤,建立“菜單式”服務,提供精準服務。
2.4 細化呈繳制度,全面收集保存民族文化遺產
注重地方文獻資源收集,既要注重對當地文獻資源的永久保存,同時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滿足公眾和科研人員對于文獻的合理利用。確定圖書館為地方受繳機構,解決多頭呈繳現象,減輕呈繳者經濟負擔。擴大呈繳客體范圍,將數字出版物納入呈繳客體范圍。確立出版物最優版本標準,保障呈繳主體的經濟權益保障和版權保護等相應權利。
2.5 明確服務標準,規范公共服務
制定平等、免費、便利的服務標準,完善規章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優化閱讀環境。明確省、市、縣等各級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職責和范圍。完善信息公開制度,明確服務專業化范圍和項目,保障公眾對信息的自由利用。規范圖書館開放時間,提供便利設施,方便兒童、老人及殘疾人閱讀,保障社會全體成員均等享受文明成果。
2.6 設立激勵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和力量
接受自然人、法人等社會力量對圖書館捐贈,大力提倡和支持社會力量創辦公益性圖書館,對公益性圖書館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對捐贈人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外,還可以給予“命名”多種方式的名譽。設立公共圖書館基金,接受社會企業等各界對基金的資助,用公共基金對基層落后地區實行對口支援。
2.7 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實行任職資格考試
加強從業人員管理和專業素質提高,對圖書館館長和其他從業人員實行任職資格考試。確定各級公共圖書館館長和人員的專業技術資格,定期進行職業培訓。
2.8 明確讀者義務,維護館內秩序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場所和公益性活動,必須明確讀者應當遵守的館內紀律,對于故意毀損圖書、館內其他財產設備、設施,破壞公共秩序的,必須給予相應的治安處罰,以維護全體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
總之,加強地方立法,使地方圖書館事業逐步進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地方圖書館立法在結合本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現狀,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將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為法律,促進地方圖書館事業穩步、持久發展。明確地方公共圖書館未來發展的指標、要素,指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
張卓巍(1981-),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中級(館員),研究方向:讀者服務或者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