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智慧工地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簡要介紹了智慧工地在國內的研究和各地的應用現狀,在建設各過程的應用情況,并指出了智慧工地目前應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可為類似智慧工地的建立與推廣提供借鑒。
關鍵詞 智慧工地;現狀;應用;不足
前言
智慧工地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體現。智慧工地是借助信息化技術,圍繞“人、機、料、法、環”五大施工因素,融合傳統施工工藝流程,實現工程施工可視化智能管理,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從而逐步實現智能建造。
1智慧工地的應用現狀
(1)智慧工地在國內的研究現狀。目前,我國對于智慧工地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已經有接近100億的智慧工地市場規模,相較于之前傳統的施工管理有了很大的提升,國內也有不少專家對于智慧工地進行了理論推廣到實踐的探索,毛志兵[1]以鄭州奧體中心為例,從管理和技術層面指出,建筑業信息技術管理必須與傳統的管理相結合,呂豪[2]通過分析了幾個典型的智慧工地應用,總結出BIM技術對于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張艷超[3]指出智慧工地的信息化平臺應輕量化,要能接入各類終端增加實用性。
(2)智慧工地在各地的推廣應用。智慧工地的內容和模式具有多樣性。全國各地、各部門對于智慧工地涉及的領域及操作模式各不相同,形成自己的特色作法。例如:①海南省:打造全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監管系統。系統采用“閉環、溯源”的管理思想,重點監控取樣、檢測過程中時間、地點、人物、設備等關鍵要素,以解決行業取樣與檢測面臨的問題。如應用圖像識別技術對取樣時見證取樣人員照片、樣品成型照片、樣品送檢照片、樣品試驗照片與破壞照片進行識別對比,自動識別可疑人員、可疑試樣,確保人員、樣品不可調換;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檢測設備、檢測取樣與軟件系統互聯、樣品二維碼唯一性標識、溫濕度傳感、檢測數據采集、檢測報告防偽與溯源等。②南京市:建設工程工地智慧監管“南京模式”。該模式是由工程車輛管理平臺、建設工程監管平臺和建筑用品利用交易平臺三大平臺共同支撐的。平臺由南京市城建集團免費建設,根據不同監管部門要求,快速響應開發及應用;企業租賃或購買硬件,政府出臺政策,費用在安全文明措施費中明確。③北京市朝陽區:建立“互聯網+監管”的建設工程智慧監管平臺。其采用的是云平臺+APP的模式,通過云平臺實現監督管理、工程管理、人員管理、權限管理、統計分析、通知通告和評價排名,通過APP端具體完成質量監督、安全監督、勞務管理和環保監督等。
2智慧工地在建設全過程中的應用
網絡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體系可體現在建設工程的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施工現場巡檢、施工現場視頻監控、施工現場環境監控等方方面面。
(1)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傳統的施工監測,易受人為影響而效率低下,通過引入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質量,通過安裝在建筑施工作業現場的各類傳感裝置采集數據并上傳到系統,構建智能監控和防范體系,就能有效彌補傳統方法和技術在監管中的缺陷,同時,還能對于建筑工地的安全生產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
(2)施工現場巡檢。巡檢人員在現場巡查時,用手機巡檢掃描各個質量節點、安全節點及相關設備上的二維碼,進行現場取證和巡檢情況登記,有需要可發起整改通知。施工單位人員接到整改通知書后,當整改工作完成向管理人員反饋整改情況,可手機拍照對整改情況進行取證,管理人員可通過圖片查看、對比整改前后變化。同時,巡檢信息可實時與參建各方人員共享,從而做到有據可依、有證可查、現場辦公、實時反饋,提高了巡查效率,使工程的安全和質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3)施工現場視頻監控。項目管理人員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可以直接在視頻屏幕上了解到現場的施工情況以及施工進度,遠程監控現場的生產操作過程及現場材料的安全,管理人員可以24小時不間斷對施工現場進行監控,用手機端實時查看視頻信息,隨時遠程訪問各施工現場的錄像記錄,不受時間和地域情況的限制。
(4)環境監控。通過安裝檢測儀器,對施工現場的噪聲、粉塵、PM2.5等污染信息實施24小時全天監測,并安裝預警裝置和自動噴淋系統,當污染源超過相應的限值指標,預警裝置就會自動報警,而此時自動噴淋系統就會自動噴淋,直至污染物滿足相關環保要求時,自動噴淋系統才會關閉。
3智慧工地在工程應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智慧化工地雖然已經進行過初步探索,但具體實施過程中仍舊存在許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各地對于智慧工地政策落實還參差不齊,還未建立完備的政策體系,②信息技術在建筑施工投入不足,集成化程度不高;對于一些偏僻區域的項目還應加強網絡硬件的發展,③相關配套軟件的應用成本較高,軟件的研發優化還應加強,④建筑行業員工以農民工居多,普遍素質不高,急需培養一批高質量的建筑信息復合人才。
4結束語
智慧工地的建設是推進新一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型智慧化城市、做強城市綜合運行管理的重要保障,未來,智慧工地的大力推廣,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企業的全面配合,培養一批高質量的建筑信息復合人才。
參考文獻
[1]毛志兵.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助力建筑業的持續健康發展[J].工程管理學報,2017,31(5):80-84.
[2] 呂豪.智慧工地的幾個典型應用[J].施工企業管理,2017(4):32-33.
[3] 張艷超.智慧工地建設需求和信息化集成應用探討[J].應用與技術,2018(4):86-88.
作者簡介
倪萍,女;專業:土木工程,學歷:本科;現就職單位:江蘇常州經濟開發區建設管理服務中心,研究方向:綠色建筑設計、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