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大力實施普特融合教育,落實隨班就讀工作,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整體規劃做了詳細部署。
據統計,2019年特殊教育在校生79.46萬人,其中隨班就讀在校生39.05萬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49.15%。推進隨班就讀,目的是讓殘疾兒童進入普通班級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共同學習、互相幫助,讓殘疾兒童少年更好地融入學習生活,促進教育公平。但現實中,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面臨多重困難。一方面,由于資源不足、體系不完備,學校對殘疾兒童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地方的隨班就讀只是把“特殊孩子”放到普通孩子堆里,出現“隨班就坐”“隨班混讀”等現象。另一方面,由于資源條件得不到有效配置,對殘疾兒童是否適宜隨班就讀,一些家長持有異議,甚至心存排斥,認為這些特殊的孩子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一部分殘疾兒童家長也心存顧慮,擔心孩子在校受孤立、欺侮,不愿意讓孩子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梢姡晟瀑Y源保障條件,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是落實隨班就讀工作、提升隨班就讀質量的迫切需求。
一是加強資源教室功能建設,合理規劃,保障“應隨盡隨”。《意見》提出,要加強建設各地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逐步完善工作體制、機制??茖W合理的資源教室配置能為教師進行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提供專業的資源支持,給工作帶來便利,同時也能讓殘疾兒童少年與普通學生有效融合。一方面,資源教室的建設要集“互聯網+”、線上教育、智慧課堂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于一體,為教師實施合作教學、伙伴互助學習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資源教室要合理規劃各個功能區域,如集體教學區、個別化教學區、心理疏導區、評估康復區、閱讀展示區、家長咨詢服務區等,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必要的教具、學具和其他輔導工具,從而讓殘疾兒童少年更好地適應普通學校的學習生活。此外,學校還要加強校園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升資源設施設備配置的合理性、科學性,為“應隨盡隨”提供硬件保障。
二是發揮課程資源育人主渠道作用,保障育人質量。要讓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聽得懂、學得會,融合課程資源的整體設計和適應性調整是關鍵?!兑庖姟访鞔_要求普通學校遵循殘疾兒童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合理調整課程教學內容。為此,各地各學校應在明確課程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融合課程資源,使隨班就讀課程整體設計與個別化專項指導相結合,既注重殘疾兒童的文化知識、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關注其潛能開發,彌補缺陷,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體育文藝教育等,培養殘疾兒童的自主生活意識,提升其勞動技能素養。
三是提升資源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因材施教,保障人才配置。優秀的師資是提升隨班就讀工作質量的重要保障。為了解決隨班就讀任課教師、指導教師數量不足,以及教師專業水平不高等問題,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引進專業的特殊教育教師駐校指導,保障一線教師的專業性和穩定性。如上海虹口區以區特教指導中心為核心,安排巡回指導教師定時定點深入各隨班就讀學校,開展“駐校式指導”。學校應邀請特教專家定期向入校師生、家長普及隨班就讀教育理念,提升師生、家長對隨班就讀的認可度和接納度。學校要引導教師盡量依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開展教學,從學科學習、康復訓練、開發潛能等方面因材施教,彌補殘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讓他們更快、更有效地融入班級。
最后,促進家、校、社區資源三融合,保障育人環境。學校要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和特教資源,共同為隨班就讀學生提供服務,如引進有專業資質的志愿者,對隨班就讀學生開展系列專題訓練;聯合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推進融合教育理念進社區,如開展“公眾開放日”、文體會演等活動,進一步營造包容、接納、善意的社會氛圍。普通學生在融合教育中了解社會的多樣性,學會與人相處,有利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積累面對困難的勇氣;殘疾兒童融入普通環境中,可以學習適應群體生活,增強與人相處的交際能力。此外,還要加強宣傳,爭取普通學生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形成家、校、社區的教育合力,共同為殘疾兒童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實行隨班就讀,是我國開展特殊教育的重要途徑,要把這項工作做實、做好,需要有教育資源的保障,讓每一名特殊兒童少年從學校得到優質、平等的教育,樹立自信心,在陽光下愉悅地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