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美術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論述將民族文化手工技藝融入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多維度感受民族文化藝術魅力,因地制宜、合理施教,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民族文化 小學美術 手工課 傳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148-02
我國民族文化中包含著經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手工藝術,而小學美術手工課是綜合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中融入民族手工藝術,能夠培養學生對民族手工藝和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民族文化藝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促進民族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一、多維度感受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
民族手工技藝包括色彩、造型、紋飾以及蘊含的意義幾個方面。小學生在進行手工制作活動時,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如挖掘民族文化藝術魅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欣賞民族手工藝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民族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這樣的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探究和動手制作的欲望,實現高效的美術課堂。
(一)豐富視覺感受,培養觀察能力
我們的生活中不乏像苗族的刺繡、壯族的壯錦等圖案別致、色彩絢麗的民族手工藝品。在教授桂美版教材六年級上冊《苗繡》一課時,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苗繡紋樣的圖案構成、色彩搭配以及風格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圖案內容的苗繡,如動物、植物、人物、幾何圖形等,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豐富的圖形想象,引導學生在苗繡圖案中發掘紋樣結構特點,如二方連續和多方連續重復繪制、色彩運用的規律(重彩互補色:紅、黃、黑、藍、綠)等,豐富學生的視覺感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顏色、構圖等方面都能獲得直觀的感知。
(二)嘗試觸覺體驗,提高審美能力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僅僅依靠視覺感受,無法感知民族手工藝術品的造型美和紋飾美。對此,教師要提供民族手工藝品的實物模型,讓學生親自觸摸手工藝品模型,體驗民族手工藝品的美感。例如在教授桂美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美麗的銅鼓》一課時,銅鼓是精美的造型藝術品,其造型特點為圓墩形、鼓面平、有鼓腰,圖案紋飾有云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紋飾多采用鏤刻、浮雕或壓印技術制作而成。怎樣才能讓學生觀察和感受銅鼓的造型變化、圖案紋飾凹凸變化的肌理感?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銅鼓的機會少,更不用說近距離地觀察和觸摸,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個小型的銅鼓模型,讓學生用眼睛觀察、親手觸摸,真切地感受和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觀察美、感受美的能力。
(三)分享和交流,提升綜合素養
傳統民族文化本身有著豐厚的意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一些蘊含著人們的美好祝福、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民族手工藝品,如剪紙、繡球等,極具民族文化內涵。在教授這類比較常見的民族手工藝品制作技藝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資料,課上主動分享和交流課前收集的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提升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能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強化了參與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動手操作的興趣。
二、創新教法,合理施教
美術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有著相應的要求,如讓學生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根據設計意圖選擇媒介材料,合理利用工具和制作方法;對基本造型元素的應用和表現能力;對民族手工藝的知識、意義、特征與價值的認識,培養“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能夠初步進行設計和制作活動,等等。針對現有的美術教材內容和要求,教師在融入民族手工藝品特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添加或調整,實現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術手工活動課。
(一)學習民族手工技藝
民族文化藝術發展至今,雖然有的走向消亡,但也有不少手工技藝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如剪紙、繡球等。剪紙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與欣賞性,材料易尋、制作簡單、工具普遍。教師在教授這類常見的民族手工技藝時,可以先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資料,課上相互交流操作技巧。如在上剪紙課時,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已經掌握一定的剪紙技能,能夠剪出簡單的造型,如一朵小花、一個小人等,于是趁機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由“小老師”傳授剪紙方法。由于學生對學習剪紙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還原材料和制作工藝等,讓學生通過學習剪紙,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學生在分享和交流過程中,強化參與意識,進一步激發探究和制作欲望,提高民族手工課學習的興趣。
(二)新材料的運用
有的民族手工藝品,在材料的運用上比較獨特,如在教授桂美版教材五年級下冊《銀閃閃的飾品》這一課時,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打制一件銀質飾品成了教學的難題,因為受材料、時間以及制作工藝諸多因素的限制,很難在有限的手工課教學中完成。此時,教師可以選擇與銀飾相近的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操作,如錫箔紙、鐵絲、鐳射紙等。選擇錫箔紙的原因在于,錫箔紙的色澤接近銀色,能夠較好地還原銀飾給人的視覺感。錫箔紙可以像普通紙一樣便于折、剪,通過搓、揉等方式做出造型;鐵絲具有一定的柔韌性,符合制作造型的要求;鐳射紙則可以滿足快速完成大面積造型的要求。這樣教學在保留原有造型藝術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對制作材料的重新選擇,呈現銀飾手工藝術的魅力,實現對銀飾制作技藝的傳承。
(三)適時創新
中華傳統民族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民族手工藝術品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民族手工技藝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將民族手工技藝精華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尋求創新與發展,賦予民族文化新的生命。在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展示我國民族文化手工藝術品時,應有效融入現代文化拓寬學生的思維,增長知識。筆者在講解桂美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做花燈》一課時,教學內容主要介紹花燈的造型以及圖案裝飾的設計與應用。課堂教學開始后,筆者先為學生展示一些傳統的花燈設計作品,再融入現代流行元素的花燈作品,讓學生比較兩種花燈的表現形式相同、但造型和圖案設計不同的特點,評價并說明自己更喜歡哪一種。學生紛紛表示,賦有現代氣息的花燈圖案設計更接地氣,畫面更吸引人,整體制作效果更加絢麗。由此可見,我們在傳承民族文化時要注重創新與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優秀的民族文化持續煥發新生。
三、將民族手工技藝融入小學美術手工課的注意事項
第一,教師自身要加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斷提高對各種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力。第二,教師在講授內容的同時,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民族文化合理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當中。第三,讓民族文化融入美術教學,教師在讓學生理解民族文化內涵、了解民族文化藝術精神、學會傳承和應用的同時,注意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小學美術手工教學除了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技能技法,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第四,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以往教師示范、學生跟做,這種傳統手工制作課的一般模式,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美術手工制作課中應該以動手為主,給學生提供廣泛的創作探究空間,為學生創設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各種制作民族手工藝品的操作方法。
總的來說,將我國民族文化有效融入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并將二者有機結合,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讓小學美術手工課成為了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利器。
【參考文獻】
[1]蘭崗.中小學民族民間美術文化保護傳承教育途徑與方法的探尋[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2]王軍,董艷.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編.學科能力標準與教學指南:中小學美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美)邁克·帕克斯和約翰·賽斯卡.美術教育學系列譯叢:美術教學指南[M].郭家麟,孫潤凱,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杜曉芹(1985—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小學美術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