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燕 蔣雅萍 李江虹



【摘要】本文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廣西某縣城幼兒園27名大班幼兒進行一對一訪談,得出幼小銜接工作存在主體性被淹沒、幼小銜接工作片面化、銜接不到位等問題,論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建議,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創設家、園、校的支持氛圍,引導幼兒自主學習,構建適宜的外部支持環境。
【關鍵詞】大班幼兒 幼小銜接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158-03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結束幼兒園大班課程,開始小學一年級新生活和學習的過程,是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階段之間由量到質連續變化的過程[1],也是幼兒連續的、不斷發展的社會性、心理、身體發展上的銜接[2]。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廣西某縣城A幼兒園抽取27名大班幼兒進行一對一訪談,并對幼兒的回答進行轉錄、編碼和分析,從中了解幼兒對幼小銜接的看法,試圖基于幼兒視角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提供一些建議。
一、幼兒眼中的“幼小銜接”
(一)幼兒對小學的認識
幼兒是幼小銜接的主體,他們對小學生活有清晰、準確的認識,才能為跨入小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反之,則可能無法積極、自主地投入到小學入學準備中。
訪談中,調查者向幼兒提出問題:“小學是什么樣子的呢?你是通過什么方式了解小學的?”由表1可知,大多數幼兒對小學有一定的了解,占比81.48%,其中被提及頻次最高的是“小學很大”(25.93%);其次為“有操場”(18.52%)和“有教學樓”(18.52%)。由此可知,大部分幼兒對小學的認知停留在小學校園的所有物體方面,對小學學習、生活方式、規則意識等方面的認識還不夠熟悉。[注:訪談時,有的孩子說“小學很大”,也有的說“小學有教學樓”。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采取重復賦值的編碼方式進行統計,各主題相加的總數(27)將會超過選擇了解小學的幼兒總數(22)。全文均采用重復賦值方式的統計數據,在此統一說明]
由表2可知,在對小學有所了解的幼兒之中,“去到小學”(36.36%)是認識、了解小學的最主要方式。從分析幼兒的具體回答可知,大多數幼兒得以提前了解小學校園環境,是因為父母是小學教師,或家里的哥哥、姐姐是小學生,從而對小學建立起初步的印象。“看電視”(27.27%)也是幼兒了解小學的重要方式。
(二)幼兒準備上小學的心理感受
幼兒對小學的心理、情感感受關乎幼兒做好入小學準備、適應小學生活的效果。同時,了解幼兒對準備上小學的心理感受,能為教師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提供有力參考。
由表3可知,在“準備上小學的感受”方面,44.44%的幼兒表示開心、期待,25.93%的幼兒有些擔心、害怕,22.22%的幼兒表示不開心、反感,其余的幼兒則覺得舍不得幼兒園老師和幼兒園生活。
由表4、表5可知,訪談中有7名幼兒在面對準備上小學這件事情有著擔心、害怕的心理,其中有3名幼兒對上小學要寫作業表示害怕,2名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問題上表示會擔心,2名幼兒感覺莫名擔心、害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幼兒對學業規則不適應,如上小學需要寫作業;對新環境不適應,如學校里沒有玩具。
(三)幼小銜接幼兒的心理壓力源
在幼小銜接中,幼兒所提及的心理壓力源和所表達的心理壓力,是幼兒最直接、最真實的心理感受及心理訴求[3]。
從表6可知,大部分幼兒認為進入小學學習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幼兒提及頻次最多的心理壓力源主要是學業壓力,如“作業多”“作業難、不會寫”;其次是成人懲戒壓力源,如擔心“做不好,被老師罵”;第三是同伴壓力源、環境適應壓力源,如“擔心交不到好朋友”“擔心新認識的朋友不跟自己玩”“小學沒有玩具”;第四是其他,如“需要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早上需要起得更早”“要寫作業,沒有時間玩”等。本研究結果,與王小英、劉潔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4]。
二、當前幼小銜接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幼小銜接中幼兒的主體性被淹沒
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幼兒而言是重要的轉折,他們需要從游戲化的學習情境進入到以課程教學為主要形式的學習環境,這一時期能否平穩、順利實現過渡銜接,直接影響著兒童入學的適應性。幼兒作為入學準備工作的主角,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入學安排。不少家長和幼兒園教師認為,幼兒能安靜上課、掌握一定的認字能力、會做一些簡單的算術,對做好入學準備非常重要,由此側重于寫字、算術、拼音等知識性入學儲備,對幼兒其他方面的關注較少。幼兒對幼小銜接認知水平不足、表達能力有限,作為幼小銜接的當事人,他們自身的聲音非常微弱。
(二)幼小銜接工作片面化
在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上,幼兒園、家庭、小學、社會機構等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形成了一個直接和間接影響幼兒入學準備的動態關系網[5]。一些民辦幼兒園為招攬生源,常常以“幼小銜接”為宣傳亮點,長期開展“教拼音、計算、寫字”等小學化教學活動。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這一含義的理解存在主觀片面性,錯誤地將入學準備理解為儲備知識,甚至認為幼兒園游戲活動、主題教學活動“無用”,主動要求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學科知識,助長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一些校外培訓機構為追逐利益,違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存在提前為幼兒教授小學學科內容的現象,給相關部門增加了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的難度。
(三)幼兒園和小學銜接不到位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兒應該達到的發展水平與小學低年級課程標準要求是銜接的。但小學與幼兒園常常銜接不到位,呈現單項化的特點,幼兒園主動向小學靠攏,零起點教學尚未得到有效落實。有些小學雖然意識到一年級新生的學習品質、社會適應性、情緒情感、規則意識等方面,對他們盡快適應小學學習很重要,但在行動上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招生時給新生安排入學測試,導致許多家長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而幼兒園和小學之間銜接不通暢,給社會上的“幼小銜接班”“學前班”“小學預備班”制造了商機。
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建議
幼小銜接中的入學準備包括兒童自身為入學做的準備,幼兒園和小學為兒童所做的入學準備,以及家庭、社區為兒童適應學校生活學習所做的準備。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需要相關主體通力合作,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一)尊重幼小銜接中幼兒的主體性
尊重幼兒的主體性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我們應該關注幼兒角色的轉變,認可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幼兒的主體性,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到幼小銜接中[6]。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學校、家庭應注重傾聽和了解幼兒的表達,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加強教師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和學習的向往。
(二)創設家、園、校的支持氛圍,引導幼兒自主學習
一方面要加強家園合作。幼兒園要與家長加強溝通聯系,合力營造出提升幼兒認知能力、社會適應性、情緒情感、學習品質、規則意識等園所環境和家庭氛圍。幼兒園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理念,通過“幼小銜接”主題家長會,幫助家長全面科學地了解幼兒的入學準備,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給幼兒充分鍛煉的機會,讓幼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吃飯,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等。另一方面要加強園校合作。幼兒園組織幼兒教師體驗小學教師角色,模擬課堂教學,加強對小學教學目標、內容和方式的了解,做好幼小銜接工作[7]。對幼兒來說,小學是陌生的、相對獨立的環境,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參觀小學校園,感受幼兒園與小學環境的不同;邀請小學教師來園宣傳、展示,加強對幼兒獨立意識、良好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安全意識的培養,為幼兒入學奠定基礎。
(三)構建適宜的外部支持環境
相關部門要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清理以提前教授小學內容為主的學前班和幼小銜接班,嚴禁以集中授課為主要形式組織安排教育活動,不開展以知識技能為主的強化訓練;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將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列入相關法規條款,強化幼小銜接的立法保障,科學引導保教活動,加強對保教活動的規范、引領,從而發揮督導評估對促進學前教育保教質量的作用[8]。
【參考文獻】
[1]李敏誼,劉麗偉.幼小銜接與家長參與:國外研究的新進展[J].比較教育研究,2014(9)
[2]陸鳳巧.利用多種渠道搞好幼小銜接[J].早期教育,2005(5)
[3][4]王小英,劉潔紅.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心理壓力分析——基于兒童視角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8(2)
[5]崔淑婧,劉穎,李敏誼.國內外幼小銜接研究趨勢的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11(4)
[6]李敏誼,劉穎,崔淑婧.國外近10年幼小銜接理論研究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10(5)
[7]趙宜君.幼兒園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0)
[8]李鈺燕,遲明陽.學前教育地方立法:成就、缺憾與展望——基于九部地方學前教育條例文本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20(4)
注: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廣西教育研究“教育發展”專項課題“民族地區大班幼兒發展水平監測研究——基于幼小銜接的視角”(立項編號:2018ZJY204)、2017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委托重點課題“廣西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有效供給改革研究”(立項編號:2017AA020)、弈陽教育研究院青年學者研究資助項目“全面兩孩人口政策調整后廣西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有效供給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鈺燕(1988— ),女,廣西玉林人,助理研究員(中級專業技術資格),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政策;蔣雅萍(1992— ),女,廣西桂林人,二級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幼兒園課程;李江虹(1988—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幼兒園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幼兒園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