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初中美術建筑欣賞課存在教學目標設置欠清晰、教學內容選擇欠優化、教學方式運用欠多樣等問題,論述將西江流域龍母廟宇建筑融入初中美術建筑欣賞課的策略,提出引導學生在課堂探究中描述建筑之美、實地考察感悟建筑之美、延伸實踐傳承建筑之美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龍母廟宇建筑 初中美術 建筑欣賞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146-02
在初中美術建筑欣賞課中,學生對建筑欣賞的認知度不高,所學建筑欣賞知識無法內化,也不善于利用身邊的美術課程資源進行表達。西江流域龍母廟宇建筑是重要的地方美術課程資源,把西江流域龍母廟宇建筑融入中學美術課堂,可以有效地解決初中建筑欣賞課出現的教學目標設置欠清晰、教學內容選擇欠優化、教學方式運用欠多樣性等問題,有效引起學生的共鳴,在一定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對建筑造型的認知。
一、初中美術建筑欣賞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設置欠清晰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在美術建筑欣賞課只把欣賞停留在表層,學生單純了解建筑的外形,沒有對建筑的歷史、特點、造型設計等基本知識點進行深入分析,學生感覺美術建筑欣賞課索然無味,達不到學習文化、提升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由于缺乏課程資源,教師在美術建筑欣賞課只能對著教材照本宣科,以致教學目標模棱兩可,學生機械式地感受建筑的外形美,沒能從根本上感受建筑除了外觀好看,更多的是給人類生活以及對未來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教學時,教師要以西江流域為范疇,將龍母建筑欣賞課引入初中課堂,旨在通過欣賞活動,讓學生獲得初步的審美鑒賞能力,理解民俗文化的精髓和傳承的意義,開發學生的想象、創造性思維能力,明確建筑欣賞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選擇欠優化
廣西大部分地區使用的中學美術教材中,關于建筑欣賞類的內容并不多見,且內容不夠翔實,學生難以從中習得有用的知識和審美技巧。教師自主搜集建筑欣賞教材資料,由于建筑種類多樣,很難從中選擇一個或幾個作為重點深入探究,每一類建筑的介紹只能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再者,美術課本上展示的知識點和基本信息,甚少或者幾乎沒有選擇本地建筑作為建筑欣賞課對象,沒有貼近學生生活和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美術教材,難以打動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將龍母建筑欣賞課引入初中課堂,旨在通過欣賞活動深化學生對本土及周邊建筑的藝術風格,讓學生感受身邊的建筑文化,突出本地特色,發揮個性創意,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學方式運用欠多樣
初中美術課本內容在建筑欣賞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教師的教授方式,傳統教學方式較單一,一是沒能跳出教材,讓學生切身感受所學內容的內涵;二是難以因材施教,只體現教師的“教”,沒能看出學生真正的“學”,也就是“填鴨式”學習;三是沒能把本地建筑文化引入美術課堂教學,開展結合地方特點、操作性更強的文化學習活動,學生的思維沒能充分發揮,難以活躍起來;四是教師沒有真正深入分析建筑美的特性,也沒有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教學效果不明顯。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依據本地建筑特點,學習其文化精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以增加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西江龍母廟宇建筑融入初中美術建筑欣賞課的策略
龍母廟宇建筑欣賞課通過講解趣味十足的龍母傳說故事,提高學生對龍母文化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本土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在欣賞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了解所要表現的建筑物、裝飾、墻畫等事物的原型,繼而發揮想象,大膽創作。
(一)課堂上探究建筑之美
建筑凝聚人的精神價值和審美趣味,同時也注重實用功效。建筑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包括空間、比例、節奏、色彩、裝飾等,同時也要考慮實用性、便捷性、可行性,共同構成建筑藝術的造型美。西江流域龍母廟宇建筑群,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欣賞價值,將其納入美術鑒賞課,能夠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建筑的構圖方式、色彩運用和設計思維三個方面。在構圖方式上,一個好的美術作品構圖要精妙,能恰當安排和處理好物象的位置和相互關系,把個別和局部形象組成一個整體的藝術作品,以表現創作者的預想形象、效果與情感表達。學生除了要有基礎美術知識,還要有較高的美術認知與審美能力,能夠運用美術材料和創作技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色彩的運用方面,建筑色彩的運用遵循“總體協調,局部對比”的原則,要熟悉色彩運用的理論,進而掌握美術創作的技巧。在設計思維方面,建筑物是形象和功能綜合考量的產物,對西江流域龍母廟建筑群的探究,能夠讓學生學習建筑的功能、位置、布局等設計理念,初步培養學生的理性設計的思維。
(二)實地考察感悟建筑之美
龍母文化古老、精深,承載著西江流域人民千年來的信仰和精神寄托,龍母廟宇建筑設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可以直觀獲得建筑的框架、結構、位置等信息,更好地理解透視的內涵,從而在繪畫作品上呈現出符合實際的形狀、比例、層次等內容。教師講課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教學,例如西江流域修建的多座龍母廟宇,要思考其外觀有哪些異同,讓學生感受龍母廟的造型美。學生運用做筆記和拍照的方式做好記錄,自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教師作補充和引導。在理解建筑的象征意義方面,由于每座龍母廟都有五龍形象的存在,如悅城龍母廟建在五龍山下,梧州龍母廟內有五龍噴水壁、五龍柱等,不同地域的龍母廟都以當地特色來展現龍的形象。這些元素使得龍母廟都有不一樣的欣賞角度、欣賞價值以及獨特的歷史意義。
(三)延伸實踐傳承建筑之美
西江流域每一處龍母廟宇建筑都有著同樣的核心信仰,那就是“利澤天下、造福于民”。由龍母傳說發展而來的文化內容,包括早期關于龍母的民間口頭傳說、歷史文獻資料,以及由龍母崇拜產生的獨特古建古潭、廟宇、民間信仰、節日活動、民風民俗,大量的詩詞、楹聯、傳說、戲曲、小說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學習不同的藝術形式。如布置學習課題,完善建筑欣賞課教學內容,延伸表現建筑之美。具體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劃分興趣小組。根據不同藝術形式,讓學生分別組建學習小組,一方面可以依據學生的藝術愛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二是引導搜集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參觀教學中分辨資料搜集的重點,記錄有用的素材。三是完成學習課題。學生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合理想象、推敲設計和重新打磨,課堂上以小組形式展示完成的作品,并進行歸納總結。由此,將龍母建筑欣賞設置為初中美術課程之一,通過建筑欣賞學習本地民俗文化,培養學生對本地民俗文化的認同感、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總之,將龍母廟宇建筑融入初中美術建筑欣賞課,既提高學生對于建筑欣賞的審美能力,更讓西江流域的青少年感知本土建筑文化精髓,傳承龍母廟宇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子撒播在每一個青少年的心田。
【參考文獻】
[1]傅玉琛.西安古建筑文化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開發和利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
[2]顏克峰.淺談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以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16)
[3]蔚潔.小議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質量的提升[J].美術教育研究,2012(20)
[4]莊喜燕.讓地方古建筑文化走進小學美術課堂的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0)
[5]羅蓉.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9(28)
[6]吳慶洲.中國精致建筑100龍母祖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7]陶婧.建筑材料質感建筑材料質感及顏色搭配與視覺傳達探析[J].中國建材科技,2017(6)
注: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學美術課程與教學的實踐——以梧州地區為例”(項目編號:2017B0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曉如(1988— ),女,廣西梧州人,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初中美術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