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教育教學成果“從‘我的夢到‘中國夢的小學德育實踐‘夢想+模式探索與構建”為引領,論述創(chuàng)新德育的途徑,提出將疫情教育與學校德育課程建設相融合,打造“濱湖藍”成長課程,融入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教學建議,從而強化德育的時效性,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德育課程 成長課程 疫情教育 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06-02
2020年春季延期開學期間,我校匯聚了集體智慧和力量,以疫情教育為教材,充實校本課程——“濱湖藍”成長課程內容,新增延學版“成長課程”之“學生自主學習課程”,將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其中,融合社會網(wǎng)絡資源,家校聯(lián)動,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協(xié)同育人,助力德育課程扎實開展,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健康成長,實現(xiàn)“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優(yōu)化德育課程,拓寬成長渠道
我校結合疫情教育,優(yōu)化德育課程建設,在“成長課程”中新增德育特色課堂,設置“理想課堂”,加大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引領學生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爭當少年先鋒榜樣;錄制“空中課堂”,組建錄課團隊、指導團隊和錄制剪輯團隊,選拔廣西名師、特級教師、南寧市教壇明星、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等優(yōu)秀教師進行錄課,用團隊作戰(zhàn)的方式確保課例的質量,落實“停課不停教、不停學”;開設“防疫課堂”,讓學生學習防疫知識,提高防護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增強規(guī)則意識,用“小習慣”守護“大健康”,用“小舉動”彰顯“大文明”;整合“至美課堂”,將德育活動與學科課程相融合,發(fā)揮學校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彰顯博覽之美、藝術之美、健康之美、勞動之美、創(chuàng)意之美,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樹立成長理念,推進課程實施
上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在這場戰(zhàn)“疫”中,點點滴滴都蘊含著極大的教育價值,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我校以此為契機,著力打造疫情教育主題“成長課程”,將“我的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疫情教育”篇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學校將疫情教育融入思政課中,通過延學期間及返校復課后的線上線下“理想大課堂”“思政課堂”“濱濱藍藍小講壇”(“濱濱藍藍”是對我校男生女生的統(tǒng)稱)、主題班隊課等形式,引領學生增強愛黨愛國的情感,敢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1.“理想大課堂”:講好最美中國故事
2020年2月17日至5月6日學生返校復課期間,每周一,全校近8000名師生相約云端,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校長及常務副校長進行“理想大課堂”講話,并以《一封家書》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寄語學生讀好戰(zhàn)“疫”這本教科書,感受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感悟大國擔當,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心懷感恩、戰(zhàn)勝挫折、勇于擔當、奮發(fā)進取。
2.“思政課堂”:講述抗擊疫情故事
為確?!巴Un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我校成立了“空中課堂”錄制工作領導小組,帶領49位教師錄制“空中課堂”共77節(jié),其中,思政課團隊錄制了《全力戰(zhàn)“疫” 我們在行動》《全球戰(zhàn)“疫”,有一陣溫暖叫“中國援助”》《做信息時代的智者》《戰(zhàn)“疫”居家學自主,快樂生活添色彩》等疫情教育課,引導學生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感恩“逆行者”,激發(fā)愛國熱情,上好戰(zhàn)“疫”這堂“人生大課”。
3.“好習慣大課堂”:疫情讀本助力成長
為發(fā)揮疫情教育的作用,我校組織教師編寫并出版了《童心戰(zhàn)“疫” 助力成長——小學生疫情教育主題活動讀本》,并在學校德育特色校本課程“好習慣大課堂”中由教師指導學生使用。該讀本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科學防疫 珍愛生命”,指導學生掌握防疫常規(guī),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第二單元“全力戰(zhàn)‘疫 中國力量”,培育學生涵養(yǎng)家國情懷,弘揚中國精神;第三單元“非常戰(zhàn)‘疫 非常擔當”,引領學生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學先鋒做先鋒;第四單元“童心戰(zhàn)‘疫 健康成長”,帶領學生努力擁有“聰明的腦”“健康的身”“溫暖的心”,用知識武裝頭腦,勇敢地逆風飛翔,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4.“濱濱藍藍小講壇”:講述家國情懷
我校以線上“小講壇”的形式由學生為大家授課,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和表達,自主策劃解說稿。小主播們在“思政小講壇”“早安,山語”“同學,你早”等欄目中以孩子的視角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講述“最美逆行者”故事,抒發(fā)炙熱的家國情懷?!靶≈v壇”很快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空中課堂”,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的種子慢慢根植于學生的心田。
(二)“防疫課堂”篇
學校結合《“繽紛四季 夢想飛揚”——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立德樹人”德育活動模塊》,將疫情教育融入德育課程,進一步優(yōu)化德育校本課程建設,開展生命教育、科學防疫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1.“防疫教育”:以德育課程提升素養(yǎng)
我校注重充實防疫活動課程,將“三月三”“學雷鋒日”“蘭花節(jié)”“讀書節(jié)”等節(jié)慶活動課程化,發(fā)揮課程育人的功能,引導學生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項目式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組成線上學習小組,共研共學共享,用思維導圖等方式呈現(xiàn)學習成果,使學生懂得感恩黨和國家,學習先鋒榜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知行美、道德心、中國魂、創(chuàng)造力”的良好素養(yǎng)。
2.“防疫課堂”:做首席安全官
我校以“防疫課堂”為平臺,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設置不同的主題,開展防疫專題生命教育:通過制訂作息表,學生學習自我管理,學會自律;通過探究防疫措施,學生學會科學防治病毒,做好自我保護;通過防疫小妙招、童謠、漫畫、“我的安全小秘籍”等方式,學生分享學習收獲,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以及強化維護公共衛(wèi)生、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通過開展項目式學習,學生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敬畏自然、珍愛生命、拒絕野味,以及承擔社會責任。
(三)“至美課堂”篇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根據(jù)不同年級和不同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內容有機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中。為此,我校結合疫情教育,進一步充實校本課程——“濱湖藍”成長課程內容,持續(xù)開展靜心閱讀、體育鍛煉、勞動體驗等各項有意義的實踐體驗課程,堅持“立德樹人”,落實“五育并舉”。
1.“博覽之美”:用知識縫制鎧甲
我校向學生推薦人文、科技、生活等領域的書籍,鼓勵家長與學生每天進行親子閱讀;鼓勵學生誦讀經(jīng)典詩文,做“中華經(jīng)典傳承人”。學生通過觀看電視、收聽廣播、收看新聞等方式了解疫情防控新進展,增強信息化素養(yǎng);結合疫情思考“為什么而讀書”,給鐘南山爺爺寫信,立志以鐘爺爺為榜樣,努力學習知識,用科學知識戰(zhàn)勝危險,用勇敢擔當化解災難,做對祖國有貢獻的人。
2.“藝術之美”:藝術傳遞愛與美
教師以“空中課堂”線上微課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藝術欣賞,開展項目式學習。學生每天堅持訓練,發(fā)展個人特長愛好。如“夢之鶯”合唱團以愛發(fā)聲,用童聲唱響《愛是我的眼睛》,歌頌白衣戰(zhàn)士勇?lián)姑?,成為中國力?“夢之鶯”書法社團用藝術凝聚力量,用作品致敬“最美逆行者”,舉行“二月二·龍?zhí)ь^”龍字書法比賽,將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融入心間。
3.“健康之美”:身心健康愛相伴
體育教師通過“空中課堂”微課進行運動示范講解。學生每天和家長進行親子運動,打“濱湖拳”,做“戲曲操”“民族操”,將愛國情融進一招一式里。跳繩、室內足球、仰臥起坐、俯臥撐、跑步……充滿新意的各種運動項目,激發(fā)了學生堅持鍛煉的興趣。學校尤其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師通過心理調適小妙招、心理小游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jié),樹立積極心態(tài)。教師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電話溝通、家校協(xié)同等方式,幫助學生消除焦慮情緒,鼓勵學生多溝通,讓學生學會理性應對疫情,做好心理健康防護工作。
4.“勞動之美”:用勞動磨煉意志
結合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及“大中小學如何開展勞動教育?”中教育部12問答詳解,我校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把家庭當成勞動實踐新課堂。如學生每日參與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自理自立、磨煉意志、學會擔當,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及生活習慣,傳承熱愛勞動的良好家風,感受勞動樂趣。同時,學校繼續(xù)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為疫情防控助力。
5.“創(chuàng)意之美”:科學探究趣無窮
由學生擔任小老師,錄制有趣的科學實驗小視頻,能夠激發(fā)全體學生動手做實驗、探究科學小奧秘的興趣,使學生開心地“玩”科學,爭當科學小能手,熱愛科學、樂于實踐、健康成長。
三、注重多元評價,促進學生成長
延學版“成長課程”特別關注過程性評價,并以疫情教育為契機,創(chuàng)新評價載體及評價方式,結合學校德育特色校本教材《我的紅豆故事——新時代好少年好習慣讀本》《快樂寒假作業(yè)》,圍繞生活、勞動、學習、文明等方面進行“21天紅豆挑戰(zhàn)”打卡。打卡活動完成后,由家長、學生、教師共同參與評價,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使學生鞏固與促進道德內化,讓德育評價做到“兒童主體、知行合一、多元參與、凸顯個性”。
我校以疫情為教材,致力將德育活動課程化、校本化、特色化,在延學版“濱湖藍”成長課程之“學生自主學習課程”中納入更廣泛真實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準確定位“停課不停學”中“學”的內涵,讓延學期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加豐富,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持續(xù)高漲,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更有意義。我校還將成果物化為讀本出版發(fā)行,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而不懈努力,充分彰顯了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的引領示范作用。
作者簡介:羅瑩(1974— ),女,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