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鋒
摘 要 再制造工程主要針對廢舊產品再利用展開一系列維修、加工活動,在當今綠色建設的經濟發展目標下,其能夠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與資源作用,符合現階段循環經濟的原則。因此,再制造工程在21世紀的新興產業中地位突顯,在制造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本文主要對再制造工程的內涵及重要性進行闡述,并分析在循環經濟的影響下,如何推進再制造管理改革及創新。
關鍵詞 再制造工程;循環經濟;發展趨勢
進入21世紀后,世界經濟與貿易逐漸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產業鏈,而這種快速發展下,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基于此,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維護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此舉目的是減少自然資源的過度浪費,追究經濟效應的同時降低環境熱污染。制造業領域的生產、加工環節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非常大,容易形成各類環境污染源。為此,我國節約型社會建設目標要求,“4R”原則,即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和再制造成為重要實現手段,其中再制造是最主要的因素。
1再制造工程與循環經濟概述
1.1 再制造工程內涵
再制造作為循環經濟原則(4R: Reduce, Reuse, Recycle, Re-manufacture)中的最具活力的要素,指導基礎是產品全壽命周期理論,發展目標為利用高科技實現廢舊物品的“質”的發展。再制造中的產品涉及多個領域,如機械設備、辦公設施、生產裝備等,也涉及軟件、硬件等零部件的再生產[1]。
再制造屬于先進、綠色制造的范疇,具有顯著的資源節約效果。不同于翻新和維修,再制造最顯著的特點是再制造后的商品具有高質量保證,并不次于原產品。因此,WTO(世界貿易組織)號召并在各成員國之間達成共識,認定再制造產品為“新產品”范圍。
再制造工程無論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①再制造的過程本身并不會帶來或者很少引起環境污染問題;②再制造工程在設計環節就已經使產品具有“綠色環保”的結構特征以及性能,以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可持續發展;③相比于新產品制造過程,再制造的產品對于資源和能源的雙重消耗較少。
1.2 循環經濟內涵
循環經濟是一種具有反饋效應的循環發展過程,其模式是資源(能源)→商品→廢舊物品→資源再利用。這種模式能夠盡可能地降低生產活動對環境地消耗、浪費,并同時盡可能多地獲得經濟、社會效益,使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各項要素共通共享,和諧發展。總結來說,循環經濟將“循環、高效利用”作為其發展核心,將“4R”原則作為根本指導基礎,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與改革[2]。
2再制造行業的發展意義
通過上述內容可知,再制造行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發揮了重要的優勢。雖然我國目前在制造領域仍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如法律政策不夠完善、責任范圍不夠明確、企業公眾發展意識不夠深刻、關鍵技術的開發存在滯后性。但是,總體來說,這些不足點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是完全可以加以應對和解決的。在制造行業的意義遠遠大于其不足之處,具體可表現在:①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與拓展,加強了產品的全壽命周期設計與管理。②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對于再制造產品的積極設計與開發便于與國際市場展開貿易合作,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3]。③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獲取更高的經濟、社會效益。④有助于國家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高環保作用。再制造領域對于我國。⑤新興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幫助了我國就業崗位的增加,緩解我國就業壓力。
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最顯著意義在于,具有質量保證措施的再制造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可以通過宣傳達到甚至超過原產品,讓消費者,特別是設備用戶加以深入了解,追求制造產品總體價值的最優化發揮。
3推進再制造工程發展的對策
(1)積極展開社會宣傳與引導。基于我國再制造產業仍然存在的一些弊端中,社會部分發展行業仍然對再制造的應用充滿疑惑,因此,要加強對再制造領域的社會宣傳,使其認識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同時,建議開展全民節約資源項目,加強對企業和公眾的環境警示教育,使社會企業和公民都積極參與到節約資源的行列中去,鼓勵消費者使用再制造產品,并進行科學的引導,促進各項節約措施的落實[4]。
(2)健全完善再制造相關法規。相關管理部門應根據中國特色的再制造產業的發展規律與特征,出臺并逐步建立相關再制造產品的一系列法規制度,明確關于廢舊物品的再制造名單范圍,使其合理資源化,明確生產責任范圍。例如,制定制造商責任機制、企業資源化以及再制造產品認證體系以及相關違法生產、制造的懲罰措施等[5]。
此外,鼓勵在制造發展的相關政策也需要落實到位,對于一些限制性要求,可根據行業市場變化情況來進行調整與放寬。
(3)加強再制造生產與流通監管。建議有關監管單位采取綜合性、全面性的監督手段,以便于對再制造行業的生產活動和市場發展實施強化型監督與管理。具體手段可以包括;①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對再制造企業實行資質管理;②采取有效的全面控制措施,加強產品監管,進一步強化對產品認證和標識的管理,同時規整再制造產品生產銷售制度;③制定嚴格的、標準的再制造行業活動準則[6]。
4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經濟新常態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再制造工程領域發展前景廣闊,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今后對于再制造工程來說,如何在發展過程中將經濟效益與資源環境效益相掛鉤,加強綠色關鍵技術的研究,進一步完善再制造工程管理體系,更好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
參考文獻
[1] 劉潤本.再制造產業化發展趨勢[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0,3
(3):30-34.
[2] 劉文強,莫君媛,顧成奎.中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現狀、未來及對策[J].中國工業評論,2017(Z1):50-57.
[3] 劉向陽,吳金明.“兩型社會”建設視野下的再制造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1(4):112-115.
[4] 徐濱士.新時代中國特色再制造的創新發展[J].中國表面工程,2018,
31(1):1-6.
[5] 徐濱士,劉世參,史佩京.再制造工程的發展及推進產業化中的前沿問題[J].中國表面工程,2008(1):1-5,15.
[6] 薛建會,張宇,尹言虎.再制造: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1(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