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清
摘 要 當前因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城市化對城市安全的放大效應明顯,如何進行新時期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編制是需要重點探究的內容,本文旨在對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的背景與分析、重點內容、所需基礎資料和專題研究成果以及城市抗震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 新時期;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
前言
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專業規劃,其規劃范圍應當與城市總體規劃相一致,與城市總體規劃相互協調,并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實施。本文旨在對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的背景與分析、重點內容、所需基礎資料和專題研究成果以及城市抗震存在的主要問題相關內容展開如下探討,供參考。
1新時期城市抗震存在的主要問題
部分城區重要建筑未考慮震后應急救災功能保障、部分基礎設施存在抗震能力不足。中心城區不斷演變,老城區薄弱區星羅棋布,存量大、分布廣,抗震薄弱區大量存在于棚戶區及城中村,歷史保護建筑、城市風貌保護區的建筑抗震能力差。可利用避震疏散場所分布不均衡,舊城區人多可疏散空間較少;缺乏避震疏散場所系統規劃,避震疏散場所安全性、可利用性不明確;避震疏散場所不夠明確,缺少必要的宣傳和引導;應急交通缺乏統籌規劃,交通樞紐和應急干道抗震能力參差不齊,各類橋梁眾多。城市抗震防災體系不完善,城市化對城市安全的放大效應明顯。
2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的背景與分析
在進行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時,應對城市地震構造背景、近場區及近鄰地帶歷史和現代地震活動、城市抗震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等進行分析,提出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抗震防災要求和措施。
3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的重點內容
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編制應包括下列內容:城市總體布局中的減災策略和對策,抗震設防標準和防御目標,城市抗震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配套等抗震防災規劃要求與技術指標;城市用地抗震適宜性劃分,城市規劃建設用地選擇與相應的城市建設抗震防災要求和對策;重要建筑、超限建筑,新建工程建設,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建設與改造,建筑密集或高易損性城區改造,火災、爆炸等次生災害源,避震疏散場所及疏散通道的建設與改造等抗震防災要求和措施;規劃的實施和保障[1]。
(1)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評價與規劃要求。在編制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時,應進行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評價,如城市用地抗震防災類型分區,地震破壞及不利地形影響估計,抗震適宜性評價。城市用地抗震防災類型分區應結合工作區地質地貌成因環境和典型勘察鉆孔資料,根據地質和巖土特性進行;城市用地地震破壞及不利地形影響應包括對場地液化、地表斷錯、地質滑坡、震陷及不利地形等影響的估計,劃定潛在危險地段;城市用地抗震適宜性評價應按適宜性地質、地形、地貌進行分區,綜合考慮城市用地布局、社會經濟等因素,提出城市規劃建設用地選擇與相應城市建設抗震防災要求和對策。
(2)基礎設施抗震性能評價與規劃要求。在編制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時,應對城市基礎設施中的下列重要建筑進行抗震性能評價:供電系統中的電廠廠房、變電站及控制樓等重要建筑;供水系統中的取水構筑物、水廠、泵站等重要建筑,不適宜用地中的地下主干管線,因避震疏散等城市抗震防災所需的地下主干管線;供氣系統中的供氣廠、天然氣門站、儲氣站等重要建筑;交通主干網絡中的橋梁、隧道等;對抗震救災起重要作用的指揮、通信、醫療、消防和物資供應與保障等系統中的重要建筑應進行抗震性能評價。結合城市基礎設施各系統的專業規劃,針對其在抗震防災中的重要性和薄弱環節,提出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建設和改造的抗震防災要求和措施;并對城市基礎設施系統的重要建筑物和構筑物進行抗震防災評價,制定規劃要求和措施。
(3)城區建筑抗震性能評價與規劃要求。在編制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時,應結合城區建設和改造規劃,在抗震性能評價的基礎上,對重要建筑和超限建筑抗震防災、新建工程抗震設防、建筑密集或高易損性城區抗震改造及其他相關問題提出抗震防災要求和措施。
(4)地震次生災害抗震性能評價與規劃要求。在編制抗震防災規劃時,應對地震次生災害進行抗震性能評價。對地震次生火災、爆炸、水災、毒氣泄漏擴散、放射性污染、海嘯、泥石流、滑坡等制定防御對策和措施,必要時宜進行專題抗震防災研究。對次生火災應劃定高危險區,甲類模式城市可通過專題抗震防災研究進行火災蔓延定量分析,給出影響范圍;提出城市中需要加強抗震安全的重要水利設施或海岸設施;對于爆炸、毒氣擴散、放射性污染、海嘯、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可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選擇提出城市中需要加強抗震安全的重要源點。按照次生災害危險源的種類和分布,根據地震次生災害的潛在影響,分類分級提出需要保障抗震安全的重要區域和次生災害源點;對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的次生災害源點,應結合城市的發展,控制和減少致災因素,提出防治、搬遷改造等要求。
(5)避震疏散場所抗震性能評價與規劃要求。對城市避震疏散場所和避震疏散主通道應針對用地地震破壞和不利地形、地震次生災害、其他重大災害等可能對其抗震安全產生嚴重影響的因素進行評價,用作防災據點的建筑尚應進行單體抗震性能評價,確定避震疏散場所和避震疏散主通道的建設、維護和管理要求與防災措施。
(6)信息管理系統規劃要求。在編制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時,可建立城市抗震防災規劃信息管理系統促進規劃的管理和實施。信息管理系統可由基礎數據層、專題數據層、規劃層、文件管理層組成,有條件時可在系統的層次結構中建立輔助分析與決策層,支持專題中的數值模擬或輔助對策。系統的配置和開發應滿足抗震防災規劃實施和管理要求。
(7)編制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所需基礎資料和專題研究成果。進行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時,應根據相關評價和規劃要求,充分收集和利用城市現有的、與城市實際情況相符的、準確可靠的各類基礎資料、規劃成果和已有的專題研究成果。當規劃編制所需要的基礎資料、規劃成果和專題研究成果不能滿足編制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編制需要時,應進行補充專題抗震防災研究。
4結束語
按照城市既定的抗震防御目標,通過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編制及實施,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綜合抗震防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城市地震災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2007[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