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萍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它的定義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還有心理方面的健康。社會對每個人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不僅要求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更為重要。如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小學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社會的認識、情感、意志方面,也在小學階段有一個初步的形成。因此,對于小學教育工作者,在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及時的發現問題,排除學生成長時期的心理障礙。本文主要以小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探討其成因及疏導策略,培養小學生的成為陽光健康的良好品格。
【關鍵詞】主要現狀;心理問題成因;疏導策略
一、小學生心理問題現狀
在當代社會中,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家長們望子成龍,不斷給予學生施加學習壓力,在本該天真浪漫的年紀里,過多地承受了來自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壓力。這一階段的學生由于身心變化較快,對于多渠道接受的社會信息,來不及做出正確的判斷,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敏感:自尊心較強,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回應時,就會產生不安、焦慮,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表現為易怒、暴躁、常常神經過敏、多疑。
2.叛逆:由于正處于幼小銜接的成長過渡期,不同于幼兒時期,大多數是聽從老師和家長的安排。他們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希望自己做主,急于擺脫家長和老師的安排。表現為喜歡持與家長、老師相反的生活及學習態度,對家長、老師的“說教”反感。
3.自卑:自我否定,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內心脆弱,表現為不合群、謹小慎微、瞻前顧后,但是內心渴望得到關注。
4.嫉妒:對于學習成績或是其它方面比自己更優秀更強的學生,會表現得極其憤怒,對學生疏遠冷淡,偶爾會帶有破壞性的不良情緒。
5.孤獨:性格孤僻,不愿意與人交往,總覺得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長期獨來獨往進行自我封閉,由此產生的一種孤獨寂寞情緒。
這一系列心理問題,將嚴重危害學生的健康成長,甚至影響其人格形成和發展,給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二、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小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很復雜,除了其自身成長的因素,更多的是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自身成長因素主要表現為小學生時期的閱歷淺,認知力、理解力和思維力還不夠強,當遇到問題、出現困惑時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則會產生一定的認識誤區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外部影響,歸結為以下三大因素:
1.家庭原因
(1)家長的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家長往往凡事包辦,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情況,沒有給予學生基本的生活鍛煉、對于學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代而為之,不注重學生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及個性培養。當家長過高的期望值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一致時,家長強加的意愿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是干脆逆來順受,導致學生高分低能或是心理不健全。
(2)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家庭的破裂給學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學生享受不了家人的關愛,感受不到家庭的完整、幸福,長期的情感缺失往往會使他們壓抑自己的情感,從而常常悲傷、悶悶不樂,認為自己被人遺棄,而造成嚴重的自卑感。
(3)留守兒童日漸增多,一部分城鄉結合的學生的父母遠在他鄉務工,他們大多寄居在隔代家庭或親戚家,這些學生從小和父母分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所以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導致他們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比同齡人要弱。
2.學校原因
當前社會過于追求升學率,升學率的高低成為評價一個學校教育質量好壞的我基準,致使多數學校不得不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了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引導和教育。學校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也以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學生在情感上的煩惱或是疑問,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長期積累則會形成一種心理障礙。學校的校風、班風、以及老師的性格特點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也起著直接或接接的影響。
3.社會原因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各類電子計算機游戲軟件、網絡視頻和影視作品中帶有不利于小學生成長的內容,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格的發展。學生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純凈的教育內容與復雜的生活之間形成強烈反差,如果不能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讓學生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形成心理障礙的原因之一。
三、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認知與策略
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培養出心理素質良好、德智發展全面的新時代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應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很復雜,需要教師以人為本,用心找出根本原因,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經過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相合力付出,及時將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引導。
1.學校方面
學校根據小學生的成長階段的心理特點,可以分別以學生和家長作為學習對象,定期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讓家長參與進來,共同幫助學生走向健康成長之路。以做到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疏導,教師除了知識內容的授予,還應多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老師應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做優等生和后進生的區別對待,對于缺乏自信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輔導。尤其對于留守兒童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
2.家庭方面
父母需要在家庭中營造一種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子女起到好的榜樣作用。同時,也要善于與學生交流、不溺愛、拒絕語言暴力。對于離異家庭,離婚后的父母雙方盡量做到和平相處,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不管學生跟著誰,凡事都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繼續生活在愛的環境中。單親家庭的學生往往比較敏感,需要家長傾注更多的精力去關愛,讓學生明白,即使一家人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對學生的愛是不會改變的。引領學生積極面對未來的新生活。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即使不能經常生活在一起,平時也應通過電話聯系或是微信等方式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動態,以增進父母與學生的親子感情。
3.社會方面
全社會都應行動起來,為學生打造一片凈土。全面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因素的協同努力,通過各種積極的教育手段和途徑,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四、結語
總之,教師育才應先育人,而育人則先育心。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松懈,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孫建輝.淺談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4):19.
[2]劉志強.淺析對于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才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