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歡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廣東省中山市南區良都小學依托僑鄉文化資源,圍繞學校周邊十二個有代表性的僑鄉文化景點和相關文化進行研究、設計、整合,尋找開展家鄉文化教育與國家課程有效融合的途徑與方法,開發出適合學校特色、學生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通過特色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促進學生對家鄉、對家鄉傳統文化基于理解的熱愛,有效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
【關鍵詞】僑鄉文化;研學旅行課程;家鄉文化傳承
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抓好學校德育工作,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根本保障,為打破學校傳統德育的窠臼,為學校德育管理注入新鮮的血液,廣東省中山市南區良都小學從家鄉所處的地域中吸收文化的精髓,依托本土僑鄉文化資源,尋找開展家鄉文化教育與國家課程有效融合的途徑與方法,開發出適合學校特色、學生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通過特色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促進學生對家鄉、對家鄉傳統文化基于理解的熱愛,有效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
一、僑鄉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的背景及意義
研學旅行課程是通過讓學生自主選定旅行主題、參與活動計劃與組織管理,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親自體驗與感悟,從而豐富學習內容,提升學習效果的體驗式課程。研學旅行課程對于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情感體驗的豐富、價值觀念的構建以及主體性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該課程關注知行合一、回歸生活世界和注重綜合學習的理念,同時凸顯了真實性、綜合性、整體性等特征。在具體實施中應堅持合理制訂課程目標、科學整合課程資源以及實現“為了學習的評價”。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隨著相關文件的頒布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學術界對研學旅行課程化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各地中小學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切實把握研學旅行之“熱”,試圖將研學旅行融入學校課程之中。我校地處廣東省中山市南區,此地古稱僑鄉良都,地如其名,是一處景美物豐、鐘靈毓秀的陽光寶地。城市化浪潮下的良都大地,還留存著昔日眾多的文化印記,并形成了其獨特的固有文化符號。于是,我們就從良都本土歷史文物、建筑、古跡入手,將我們身邊的文化景點資源進行整合,以僑鄉傳統文化精髓為主題引領,挖掘出適合小學生進行研學旅行實踐的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對家鄉和家鄉的傳統文化基于理解的熱愛,初步建立學生的家國情懷。
我國中小學在開展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游輕學、規劃隨意、組織實施“去學生化”、評價單一等問題。究其原因,既有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也與研學旅行的性質有關,更受制于復合型師資人才的匱乏。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明確研學旅行的目標和主題,彰顯教育價值,精心開發研學旅行的課程資源,通過課程的構建和實施,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明確學獨特的辦學方向,形成全校師生共同開發課程的新課程觀。
二、研學旅行課程的資源開發
我校地處僑鄉良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人文資源。鄉間村落還遺留著眾多的古宅大院、碉樓、名人故居、園林莊園、祠堂茶亭等古跡,這眾多的自然景觀、名人軼事、風俗民情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
(一)僑鄉古建筑研究
良都各鄉村的房屋建筑,遺留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風格,既有明清時代的古風又包含了民國時期旅居國外僑胞們帶回來的西洋元素,中西結合,韻味深長。古建筑主要有:1.竹筒式傳統民居。竹筒屋,顧名思義,因其門面窄而小,縱深狹長,形似竹筒而命名。此類屋型可節約用地。多建于人多地少、地皮昂貴的城鎮,反映了當時僑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標志。2.“明字式”傳統民居。舊時的中山人家族觀念較強,為滿足多代同堂居住的需要,大戶人家多采用的房屋樣式,一些華僑雖然在海外取得成就,但祖屋依然保持嶺南傳統樣式,體現了華僑對鄉土的眷念。3.碉樓群。清末明初,政局動蕩、民不聊生,那些或匯錢回鄉,或回鄉置業、娶妻生子的歸僑、僑眷經常成為土匪的目標。碉樓便是當時兼顧防御外敵與居住兩用功能的特色建筑,良都境內現存碉樓32座,成為了那段飄搖歷史的見證。4.別具風格的小洋樓。良都最具華僑文化韻味的要數那些洋溢著西洋建筑風格的小洋樓。各種仿古羅馬式、仿哥特式、假鐘樓式、巴洛克式、內陽臺回廊式等建筑元素,豐富了良都清末民初民居的樣式,成就了僑鄉多姿多彩的民居建筑特色。5.其他代表性的建筑。除了普通的百姓民居,良都還存有一批反映不同歷史文化特點的代表建筑,如,詹園、功建鐵城梁公祠、渡頭抗英紀念館、馬公紀念堂、下馬嶺茶亭、宋帝遺跡牌坊、步月橋、楊仙逸故居、曹邊中學舊址等。在對良都古建筑的研學過程中,我們融合了數學、美學與傳統文化等項目,主要從建筑的始建年代、建筑風格、裝飾藝術進行了解認識,對隱藏在建筑背后的故事進行挖掘,鼓勵師生做好家鄉建筑文化的傳承和代言。
(二)良都歷史名人研究
南區良都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著名的歷史人物有南宋時期舍家衛國的民族英雄馬南寶,至今還有一座重建的“宋帝遺跡”牌坊豎立在南寶大街上。“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支持孫中山救國號召,早期加入興中會的楊著昆(楊仙逸之父),“中華百貨之父”馬應彪,學運領袖劉廣生,創辦永安集團的郭氏兄弟,史努比的“中國爸爸”——手模藝術家馬樂山等。在他們身上蘊藏著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在對他們的探究中,著重從他們的生平事跡、所做貢獻以及有關他們的故事入手,用先輩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和影響我們的學生,為他們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萌芽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良都民風民俗研究
良都的歷史始終處于緩慢平穩的進程中,民風民俗也一直保存著。比如,歲時節令、拜神祭祖、舞獅祈福、“開燈”“兜利是”、登高拜山等。還有良都的俗語、獨特的對聯和地名傳說等。通過對家鄉的歷史、風土人情等知識內容的探索和挖掘,促進學生鄉土意識的產生以及人格精神和愛家鄉情感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