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云
【摘要】繪畫能呈現兒童的情緒和人格傾向,以繪畫為媒介,采取以畫“讀心”、以畫“療心”、以畫“養心”等措施能矯正兒童心理偏差的問題,從而達至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為兒童的未來打好幸福的底色。
【關鍵詞】繪畫療法;心理偏差;矯正方法
繪畫,作為最貼近兒童特點的藝術形式,是學生既喜歡又擅長的表達方式,它不僅反映他們真實且獨特的自我,還呈現出他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和人格傾向。兒童的畫能引領我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找出積極的信息或潛在的心理問題。通過繪畫治療,能讓兒童的心靈得到滋養和溫潤,性格變得陽光與自信,從而達到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為未來打好幸福的底色。在進行省級課題《用繪畫療法矯正兒童心理偏差的個案研究》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有針對性地采取以畫“讀心”、以畫“療心”、以畫“養心”等措施能矯正兒童心理偏差的問題。
一、以畫“讀心”
以畫“讀心”即是繪畫心理分析,主要運用投射原理和原型象征原理來分析畫面所傳達的心理信息??梢詮纳实倪\用、空間的構造、繪畫的內容、繪畫的過程和繪畫的感受等方面,來分析、挖掘他們內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榮格認為,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具有象征作用,通過探索、分析繪畫作品,可以了解個體的潛意識世界。繪畫心理分析技術更適合教育者探索兒童的內心世界。如何“讀”準心?
(一)根據八個方面去“讀”,有的放矢地診測
心理偏差是指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受認知水平、情緒情感、人際關系、想象空間、個性和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而成。筆者主要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學習與生活環境三大方面對兒童產生的影響,來確定“智力水平、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情緒與情感、個性特點、想象力、注意廣度、個人成長”等八大診測指標來進行繪畫心理診斷。
(二)全方位診測,實現診測的科學性與可靠性
1.“畫內+畫外”二維診測
“畫內”是指運用繪畫心理專業知識對兒童的繪畫作品及作畫過程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分析和解讀。筆者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很注意觀察學生的繪畫作品,運用繪畫心理分析的技術來甄別所教的學生是否有存在著心理偏差的問題。這是確定研究對象進行“畫內”診測的第一步。在具體分析畫作時是從第一感覺、局部解讀、整體分析三個步驟來進行,主要從繪畫色彩、構圖、內容、線條、繪畫過程和繪畫感受六大方面對兒童的繪畫作品進行分析、解讀,這是“畫內”診測的第二步。
“畫外”是指根據繪畫診測呈現的信息,結合兒童日常的表現和調查了解,互相印證、互相補充,得出一個更符合學生實際的診斷結果。我校有三位比較“特別”的學生,筆者根據他們的畫面表現再觀察其行為,發現這三個學生果然很自卑,自我評價很低,常否認自己,成績差,有兩個學生注意度很差。經過了解,他們都是缺少父母的關愛,長期被父母忽略,小的時候甚至有過心理創傷。
由畫面表現追溯到根源,就很容易發現兒童內心潛在的問題,以畫“讀心”,很好打開了學生心靈的窗口,讓我們用最佳的方式洞悉那些不為人知、學生又難以言表的一面。
2.堅持“四項原則”
繪畫診斷“四原則”是指在進行繪畫心理分析時必須要遵循的保密與保護原則、因人而異原則、少評價與不引導原則、正面與積極原則。運用繪畫“四原則”重在保護兒童的私隱和自尊心,不做二次傷害,以學生自身自覺的情況為準,不干涉不評價作畫的過程與結果,盡可能從正面的暗示有效地促進他們成長。如有的同學畫樹疤是為了裝飾好看,而有的認為是樹疤,要以兒童說的為準。又如,有的學生畫的樹干很粗大,不能解釋為“你學習困難,領悟力差,比較懶惰,不愛思考”,應該解釋為“你有強大自己的潛能,平時要勤思考,主動去學習,不明白的地方要多請教”等。
3.至少做到“五測驗”
“五測驗”是指對每個研究對象要進行五次以上的繪畫測驗。筆者經研究實踐發現,“樹”“房、樹、人”“自畫像”“全家?!焙汀安世L曼陀羅”五種繪畫測驗比較有代表性,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投射出人的潛意識,反映出兒童的自我成長情況,與家庭、認知、社會、人際關系、情緒和情感等方面的關系。
(三)繪畫診斷綜合評估
繪畫診斷的綜合評估是指對每次的測驗進行全面、客觀的描述,綜合評估研究對象的心理狀況、個性品質和人格特點,把多次的診斷結果撰寫成《前測個案研究報告》。為更好地讀準“心”,繪畫診斷綜合評估要注意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根據五次以上的繪畫測驗來評估兒童的心理狀況和特點;二是要充分考慮兒童的生活背景對他們心理造成的不良影響;三是客觀地描述,要做到用證據和事實“說話”。
以畫“讀心”,讓我們很好地讀懂了需要幫助的學生的內心世界,為下一步的治療干預工作做好了準備。
二、以畫“療心”
“美術即治療”,伊迪絲·克萊曼認為美術是個體面對現實、構造自我的創造性力量。據研究表明,從事美術造型創作的學生,其整體心理健康程度要好于其他專業的學生。繪畫的創作過程本身具有 “療心”作用,它能越過語言,直接將心中的情緒、情感充分表達出來,繪畫療法是處理情緒困擾、創傷體驗等心理問題最佳手段,它能有效保障個體的心理健康。以畫“療心”主要是用益智繪畫、情緒繪畫、曼陀羅繪畫對心理有偏差的兒童進行治療、干預,以達到提高認知水平,凈化情緒,平復心理創傷,更好地面對和接納自己。
(一)益智繪畫
繪畫表現與智力水平的高低有極密切的關系。在繪畫中,表象的特征越明顯,越豐富,說明孩子的智力開發越成熟。著名的《畫人測驗》就說明了畫人與兒童智力的發展關系:兒童描畫人物越精細,表明他們的智力水平越高。孩子智慧的發展有賴于對新舊信息融會貫通及對于新信息內化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繪畫活動來提高兒童對周圍環境的敏銳度,加強他們對自己思考、感情、知覺等的自覺度,以此提高智力水平。因此,通過觀察圖片、實物、生活、大自然來引導孩子對環境的深入認識,提高豐富表象的積累。我在平時美術課中會有目的地安排寫生畫教學,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玩具、盆栽、人物、風景的特點;通過圖像的識讀與問題的探討加強新舊知識的融合能力。如,在《未來交通工具》的創作中,用圖片賞析和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們對未來低碳、環保生活的思考,什么方式能減少污染?造型設計及功能方面會有什么改變?這樣的繪畫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各種事物的表象,發展內化新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兒童的智力水平。
(二)情緒繪畫
繪畫經歷能幫助兒童情緒、情感上的成長。一些與兒童的經歷和內心世界相關的主題,有利用舒緩情緒、對以往經驗的統整和再詮釋,讓他們更好地面對和接納自我。據研究表明,在畫面上表達情緒越細致,就意味著情緒的體驗能力水平越高,自我處理和管理情緒的能力就越強。讓學生通過繪畫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心理治療的重點內容。一是利用流質的色彩來表達個人的情感,不同的色彩相互調和、搭配,在涂抹的過程能舒緩情緒。二是可以通過幻想、想象、記憶畫來宣泄情緒,讓孩子將愿望或負面的、破壞性的精力轉化為具有創造性的畫面。如,“假如我會飛”“假如我的愿望會實現”“難忘的一件事”“一件開心(悲傷)的事”等。孩子們在畫完這些后,臉上通常會有滿足的表情,與同伴間的關系更為融洽。情緒繪畫能讓兒童學會情緒管理,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與認知能力。
(三)曼陀羅繪畫
曼陀羅繪畫療法是心理分析學派的核心技術,具有激活與修復自性原型的強大治療功能。榮格認為,人們在繪制曼陀羅時能減少心理紊亂,實現內心的秩序、平衡與整合。曼陀羅繪畫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表達過程,能讓心中對立面得以整合,自發地建立心理秩序感,從而減少心理的焦慮與恐懼,有效減輕心理困擾,可以說這是種極為有效而簡單的方式,很適合兒童使用。筆者在治療有心理偏差的兒童時主要使用了“全家福曼陀羅”“彩繪曼陀羅”和“靜心曼陀羅”。學生在繪制這三大曼陀羅時都是異常的安靜與投入,讓他們常常忘卻時間的流逝,到下課了,他們才驚呼“這么快就下課了”。
三、以畫“養心”
繪畫能凈化人的情緒,滋養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性情,健全人的品格,但這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和特定的氛圍浸染才能達到的效果。以畫“養心”的對象是廣大少年兒童,不僅僅是有心理偏差的學生。營造和諧、自由的氛圍,創造美的環境,開展好的活動能潛而默化地影響學生,讓他們逐漸變得健康與陽光,逐漸形成健全人格。
(一)以興趣為“起點”
由興趣變成愛好,變成自我健康、舒適的生活方式。以興趣為“起點”是在學生剛上一年級時多讓他們“自由畫”,讓他們通過不命主題的方式不斷地喚起內心的自性動力,允許和鼓勵他們邊說邊畫,當內心的想法和情緒有足夠多的機會得以在紙上宣泄時,與生俱來的繪畫潛能就得以有效釋放,興趣更容易持續。如,在小學這個階段能持續保持繪畫的興趣,繪畫則有可能會伴隨一個人的終身,變成自己一種怡然自得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以技能為“翅膀”
當繪畫技能與認知能力同步發展時,能讓自我的表達更為順暢。以技能為助力,能實現心智的發展,實現質的變化。當兒童掌握了與年齡相匹配技能時,就能運用繪畫的嫻熟地表達復雜的心理世界,這一過程是由“低階”向“高階”的思維發展,不斷地走向成熟。特別是十歲后的學生,思維開始分化,不再滿足于過去的“圖式化”的表達,而去追求“具象”的表達,若繪畫的技能還停留在過去的水平,這時候最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就會出現轉型期的痛苦而飽受挫折感。技能的習得在這個階段顯得尤為重要。讓他們學習繪畫立體造型物體,用顏料互相調配完成一幅色彩畫等都學習技能的好方式。技能與認知水平同步的兒童,在五、六年級仍保持著濃厚的繪畫學習興趣。
(三)以創造為“動力”
有創造力的學生往往能創造有價值的自我,在繪畫創作上比較有創意的孩子,他們的人格也通常具有彈性,做事也比較主動、積極。繪畫創作、創造力、人格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筆者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兒童創造能力的培養,把創意的培養當作美術教學的核心,落實在每節課當中。通過“變一變”“改一改”“換一換”等方式讓學生明白創意由變化而來,與眾不同才是最獨特的作品。經過長期的堅持,每個學生的作品都是由“心”而來,都是自發的原創作品。這些學生的個性往往都比較開朗、大方,學習能力好。
(四)以比賽為“契機”
繪畫比賽是兒童回歸群體,參與群體活動的好方式,能培養他們的抗挫力和適應性,學會在挑戰中實現價值。人們對卓越和成功的追求是人性中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個體人格心理形成的源泉。特別對于不安全和自卑感的人們,能從攀登高一級目標的愿望中獲得補償,然后臻于完美,這也是心理健康的學生前進的動力。比賽就是攀登高一級目標的良好契機。有很多學生在筆者的指導下,通常都能獲得獎次,這大大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也讓他們更喜歡美術,有的甚至還考上了美術類的大學,成為了美術專業人才。筆者研究的那3個學生,通過參加校內外的幾次比賽活動,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變,他們不再是沉默寡言,不再是膽怯不前,也不再是毛毛燥燥,而是開朗大方、活潑可愛的模樣了。
(五)以作品為“成果”
以作品為“成果”是學習方法的積累,是學有所成的證明,它能鞏固興趣愛好,釋放孩子的天性,強化自信,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到量變到質變的層面,并能匯聚前進的力量。如,每節美術課的課堂作業展示、每次校內比賽活動的作品展、每個學期的學生比賽作品集等都是一次次前進力量的聚集。通過校內展示、校際展示、朋友圈發布,學生們在同伴、家長、親戚朋友的觀摩、欣賞與贊嘆中一次次地豎立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系統而持續的美術教育影響下,一些較為“特別”的兒童的心理與行為逐漸走向更健康、更陽光的一面。
實踐證明,以畫“讀心”、以畫“療心”、以畫“養心”能矯正兒童心理偏差的問題,為健全兒童人格的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實例。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研究課題“用繪畫療法矯正兒童心理偏差的個案研究”(編號:2018YQJK26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奧地利)Alfred Adler.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M].韋啟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2](加拿大)Al Hurwitz and Michael Day.兒童與藝術[M].郭敏,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3]童欣.繪畫心理分析:追尋畫外之音[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4]陸雅青.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5]陳燦銳,高艷紅.兒童曼陀羅繪畫分析理論與實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
[6](美國)Golomb,C.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M].李甦,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