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1982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調查中的各因子平均數均低于全國常模,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因子中差異顯著。陽性因子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恐怖、精神病性及軀體化。鑒于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scl-90
基金項目: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WLCBYZ201906)。
醫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一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承擔生活、擇業及繁重的學業壓力外,還即將承擔治病救人的工作。對于缺乏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有時會產生激烈的心理沖突,并由此對他們的心理狀況造成巨大的影響。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校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特此進行調查研究,為接下來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共1993人參加線上問卷測試,回收有效問卷1982分,有效率為99.44%。其中男生504名,女生1478名。大一年級學生1121人(56.5%),大二年級學生626人(31.6%),大三年級學生235人(11.8%)。
1.2 研究方法
利用問卷星專業調查網站,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心理測試。該量表由Derogatis編制,吳文源引進修改,包含90個測定項目。調查中共包括10個因子,內容有感覺、思維、情緒、行為、意識、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睡眠、飲食等精神癥狀。各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項目采用5級記分,1分表示“從無”,2分表示“輕度”,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嚴重”。
1.3 數據處理
利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醫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根據目前我國的關于測試問卷的通用標準:總分≧200分或任一因子均分≧3分,則提示有明顯的心理問題或中度心理問題,分數越高則心理問題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次測查中,總分≧200的有99人,占有效測查人數的5.1%(見表1)。將因子分的人數及比例進行排序,因子均分在2-3分之間,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恐怖、精神病性及軀體化,其中強迫癥狀的檢出率高達20.7%,人際關系敏感為13.8%。因子均分3分及以上,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是: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軀體化。其中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的檢出率依次排在了前三位,所占百分比分別為3.1%、2.5%和2.1%。(見表2)從各個因子陽性項目數來看,我校醫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方面。
2.2 樣本與全國常模在各因子均分及標準差的差異
將學生的SCL-90各因子測試結果與全國常模進行比較,在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因子方面差異顯著,低于全國常模。其他各因子的整體平均數都低于全國常模,差異不顯著(見表3)。
3 討論
3.1 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用總分作篩查標準,有99人顯示有心理問題。采用因子分作篩查標準,有247人顯示有心理問題。結論有差距的原因在于用因子分作篩查標準選出的人次數可能存在重復現象。因此,在接下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可以用總分作為篩查心理問題學生人數的標準,用因子分篩查問題具體在哪些方面,以便我們更好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3.2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待提高
根據本次調查統計的結果,在各因子的陽性篩查中,強迫癥狀的檢出率最高,其次是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及其他方面。
1)強迫癥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的嚴謹性要求學醫者在對待學習和工作時不能有絲毫的馬虎,精益求精的背后的是在不斷追求完美。因而在臨床實際操作中,不容許醫學生的專業技術存在任何的瑕疵和失誤,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醫學生一方面養成了嚴謹求真的職業精神,另一方面在生活中也會謹小慎微,做什么事情都要反復檢查,事事追求完美。長此以往就可以容易由導致學生形成了強迫性思想或行為。
2)人際關系敏感。在調查統計人數中,大一年級的參統率較高。由于剛上大學,新生希望自己快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交友欲強烈。同時,一些學生由于性格特征或是缺乏交往和溝通技巧等原因而導致害怕與人交往,在交往時也容易出現緊張、不安,總是擔心不被他人接納接納、理解。在遇到人際沖突時,也因缺乏技巧、處理方式不當而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3)抑郁。醫學專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學生的就業口徑相對較小,加之我校是一所專科學校,生源本身學習基礎較本科大學的學生較差,來我院讀書的學生自感不如本科學生,他們對畢業后的就業感到擔憂。久而久之有的學生會形成自我評價偏低的傾向,容易產生無助感,導致部分學生表現出抑郁情緒。
4 對策建議
4.1 加強對醫學生的心理重視注度
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比較詳細的了解到每個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通過對輔導員的專業的培訓后,可以嘗試著把輔導員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當中。總體上建立一支以專職心理教師為主,兼職心理教師為輔助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
4.2 優化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開設心理必修課之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還可以開設一些心理學和醫學相交叉的學科,通過多種方式培養醫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樹立健康心理意識,增強學生對于生活和學習的適應調節能力,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提供堅實的心理基礎。
4.3 關注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的出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大一新生容易出現由適應、人際關系等原因引起的心理問題,因此班主任和輔導員需要經常組織班級活動,加強同學間的溝通交流。大學二年級學生比較容易出現情感、學業、自我認識和人際關系問題,是心理問題的多發階段,由此學校可有針對性的組織一些相關類型的講座或者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鍛煉自己的綜合素質。大學三年級畢業生的突出問題是擇業求職的心理困惑,此時需要幫助學生找準定位做好職業發展規劃。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年級的不同境況來建構教育內容。
4.4 培養學生主動咨詢的意識
有些學生由于心理方面知識的匾乏,他們不會主動、自覺地去心理咨詢室。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人際交往與心理調控的方法,我們要運用各種渠道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如懸掛條幅、知識競賽、發放宣傳單等。還可以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通過易班、微信平臺、公眾號等客戶端進行線上宣傳。通過上述舉措,不斷培養醫學生主動心理咨詢的意識,為提升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Derogatis L R. How to use the Systom Distress Ch ecklist(SC L- 90) in clinical evaluations,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VolⅢ . Self- Ra- port Rating Scale, Hoffmann- La Roche Inc, 1975: 22-36
[2]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12(5):260-262
[3]肖云.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教育對策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學報,2017(4):99-101.
[4]李巍.醫科大學不同層次醫學生心理健康和影響因素的比較及相關對比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4.05
[5]唐燕,孟夏.醫學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9(3):34-35
[6]王曉蕊.張丹丹.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探討[J].心理月刊,2020(11):65
作者簡介
張娜(1987-),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