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燕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長大的,長輩們給與了孩子太多的愛。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在愛的包圍下,孩子們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與人分享。特別是心理發展水平還處于以自我中心為特征的孩子來說,分享對于他們不是一件簡單而容易的事情。家庭的養育環境和社會因素,導致部分孩子分享意識不強,分享行為缺乏。孩子良好的分享行為不是自然形成的,要想讓分享成為孩子自覺主動的行為,成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加以引導。
可有些家長礙于面子常常會出現強迫孩子分享,這是對孩子的分享引導走進了誤區,家長擔心不要求孩子分享不但讓孩子成為了一個“自私”的孩子,家長也會被認為是自私的,是沒有教導的行為。因此會態度堅決地要求自己的孩子進行分享。強迫分享往往發生在希望分享的孩子哭鬧的時候,這些孩子認為哭鬧就能獲得想要的。這樣也容易讓孩子錯誤地覺得,不尊重別人的物權是可以的。
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家長帶孩子在戶外玩,孩子們因爭搶玩具導致哭聲一片,想玩的小朋友沒有得到對方玩具分享便哭鬧或是動手爭搶,這時候家長就會對孩子提出強迫分享,而孩子有自己的物權意識,是不會輕易妥協的,如果是進入叛逆期的孩子更不愿意分享,我們越是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造成物極必反,給孩子一個不良好的心理情緒。
所以,雙方的家長要明確在這種情境下,我們該怎么引導我們的孩子去理解別人的感受。比如,我們要引導孩子,幫孩子分清“你的物品,我的物品”,家長要幫助孩子明白什么是你的物品,什么是他人的物品,并且尊重他們對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物品并且能夠對自己的物品支配做主。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步明白什么是主動的分享。我們家長不能強行讓孩子們分享,而是讓他們自己決定。如果他們自己決定不分享,那就要尊重他們。
同樣的道理,別人的物品,因為所有權是別人的,不能隨便拿,需要得到別人的允許。想玩別人的玩具時都要征求意見:“我可以玩嗎,我們可以一起玩嗎?”
我們家長在帶孩子到戶外去玩的時候,家長也可以跟孩子提前溝通好,帶出門的玩具是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的,不愿分享的玩具,則放在家里不要帶出去,這樣也可以避免強迫孩子分享。同時我們可以用快樂的情緒真實地和孩子分享,對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慢慢習慣并樂意分享。
總之,家長要知道,強行“分享”后,讓孩子更難分享!家長不知道的是強迫分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患得患失,極其缺乏安全感。將孩子玩具強行“分享”的父母,只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以至于每當父母再次提起“分享”二字,都會讓孩子誤認為會失去什么,而拒絕分享。
分享需要以對孩子充分的尊重為基礎,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告訴孩子們愿意分享是好的行為表現,但不愿意分享也是被允許的。孩子的玩具或物品,他有權利選擇“分享”與否,家長不能強迫孩子做選擇。如孩子們特別心愛的玩具或有著特殊意義的禮物,均是允許不分享的。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物權。
分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它與人的社會認知發展是相關的。主動分享,反映出一個孩子能夠理解、體諒別人的心情,也愿意給別人帶去快樂,或者能夠通過觀察、思考、權衡,最終作出決定去解決在社交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父母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并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最終能夠作出親社會的選擇。
同時,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在逐漸“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與人分享并以此為樂,那么可以說真正具有了分享行為。如果一個人僅僅把分享當成換取別人報答或取悅別人的手段,那么這種分享便是一種“虛分享”,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發自內心的自愿分享,而這種分享必須從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入手。即讓孩子從他人角度出發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學會理解,學會分享,體驗分享快樂。
所以,尊重孩子的物權是培養孩子分享行為的基礎,家長在培養孩子分享行為這件事上,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需要耐心引導。只有父母真正理解了分享的含義,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