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生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積極批判性地學習新知。深度學習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不單“動手”還要“動腦”。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的,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學生會提問、愛提問的積極性,以問題為引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
一、讀懂教材、巧設問題,為深度學習提供保障
問題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問題清單”驅動學生思考,使教與學相融,從“解決問題”轉向“問題解決”,針對不同的課型,在教學中教師對問題語言描述要精煉、準確、嚴謹,指向要明確,概括要有高度,還不能產生歧義,問題的設計范圍要適中,難度要適度。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讀懂“三書”,理清教學內容、把握好教材三個維度(深度、廣度、細度),精心設計好每節課的問題清單。通過問題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形成知識的問題結構和認知框架,變碎片化學習為結構化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模糊學習為可見學習,生成一種更開放、更靈活、多線分層并進的新的教學結構。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提供有效的保障,催化深度學習的發生。
二、創設情景、引入問題,讓深度學習有熱度
問題的提出除了可以開門見山的拋出,也可以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在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后提出,適當的創設情景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數學思維與情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情感是數學思維的催發劑,是深度學習的調味劑。筆者在聽《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一課時,上課老師首先讓學生們舉例說明生活中見過哪些不規則的物體。學生舉例說了一大串不規則物體后,老師問學生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測量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呢?在充分激發學生興趣后,教師提供剛才學生所說的這些不規則物體的實物,并及時呈現問題,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開始了進一步的探究學習。
三、體驗操作、問題驅動,讓深度學習有深度
在數學教學中,學習個體必須主動地通過多種感官直接接觸客觀世界,不斷在體驗操作中獲取新的體驗,在體驗操作中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深度學習真正發生。如我鎮某位老師在教學“雞兔同籠”一課時,拋出問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雞和兔各有幾只”,學生在讀題后一致認為數學信息還不夠,教師補充另一個條件:從下面數,有26只腳。學生找出題目中各種信息,并分析理解題意,教師出示活動要求,學生在練習紙上嘗試用各種方法去解決,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列表法很快找到了答案,教師有意先拍照展示有序且排列完整的一一列舉,這種類型的列舉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教師對該方法表示肯定……通過問題引領,設計動手操作環節,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四、歸納對比、解決問題,讓深度學習有寬度
在新授知識后,我們少不了對本節課新授知識進行一個歸納小結,小結的方法很多,可以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獲,也可以進行知識的歸納對比,我個人比較喜歡對知識進行一個縱向的歸納對比,如在學習《面積單位》一課,教師在引領全體學生完成學習問題清單后,進行總結時就可以聯系已學過的長度單位進行對比總結,與問題清單一樣設置如下問題:常見的長度單位有哪些?這些常見的長度單位有多大?這些長度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對比歸納既能幫助理解新授知識又能鞏固已學舊知識點,厘清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可謂是一舉多得。
五、遷移應用、運用問題,讓深度學習有高度
遷移應用實際上就是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學習中去,也就是說把學習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使新知識成為活的知識,即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通過剪拼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研究,有了轉化數學思想的學習后,學生在后面研究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時會不由自主地進行知識間的正遷移,將三角形和梯形轉化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來進行研究,而且在后面六年級學到的圓的面積的推導以及圓柱體積的推導都將運用到這一重要的轉化法。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