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興趣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原動力,是學生學習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開拓學生的智力,如何采取各種措施讓學生動起來,尤為重要,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績的提高,也影響到學生歷史思維的養成。
關鍵詞: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賞識教育?信息技術
近幾年來,歷史考題發生了很大變化:題量大,知識面涵蓋廣,知識點運用靈活性強,大多問題要求聯系時政熱點,史論結合。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則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對歷史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很難駕馭學生,改進教學方法,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成績的提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歷史,提高歷史學科成績,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觀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二、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么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么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三、采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聲情并茂,如臨其境,它以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人,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時充分利用地圖,并設計成動畫,在屏幕上展現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航海路線,這樣學生在顏色的變化中、地圖的運動中輕松地掌握了這三位航海家遠航的起止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用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科目涉及不同歷史人物,不同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教學中,采用師生互講故事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興趣,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晉文公和楚莊公為什么會先后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于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有時讓學生講析自己熟悉、喜歡的歷史人物,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文化》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喜歡《三國演義》中哪一人物,《水滸傳》中的好漢,描繪一下《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的性格,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自信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難。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勵性的語言贊美學生,使其形成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六、結語
由此可見,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與學生交往中,適當贊美學生,會產生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以贊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責怪、埋怨有效得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劉新宇.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神州,2014,14:159.
[2]胡天玉.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中國人,2014,24:176.
[3]葉讕.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