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信息公開與依法治國緊密相連,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基本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新時期的歷史制高點上,要繼續夯實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社會基礎,強化政府信息公開的正確理念,確定政府信息公開的合理范圍,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
【關鍵詞】政府 信息公開 完善
一、提出問題
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基層組織開始推行村務公開制度,政務公開工作開始起步。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政務公開,其意義重大。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在其公開性與透明度原則的要求下,政府信息公開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2003年“非典”爆發,群眾感受到信息公開制度不完善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弊端,更感受到了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性。
(一)《條例》自身存在缺陷
(1)立法層級較低。《條例》屬于行政法規,其效力低于法律,政府信息公開受到其他法律制度的限制,不得不讓位其他法律規定。
(2)與《保密法》、《檔案法》沖突。《保密法》中明確應當保密的信息,包括國家事務的重大決策中的秘密事項、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而這些事項往往涉及公民的切身利益,這樣寬泛的規定導致行政機關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
(3)配套機制不健全。《條例》對于機構設置、明確職責、信息清理、公開平臺和場所等配套措施的規定較為簡略。
(二)《條例》部分條款規定過于寬泛、原則性較強
(1)對是否屬于應公開信息判定難。《條例》所指的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
(2)對不予公開的范圍把握難。《條例》規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以及危機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信息不能公開。這一規定原則性較強,實際工作中不好把握,引發的糾紛較多。
(三)《條例》實施過程中暴露的不足
(1)申請流程有待規范。目前各行政機關處理依申請公開的流程不統一,由于部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不重視或業務水平不夠等原因。
(2)信息公開內容有待深化。隨著互聯網移動技術快速發展,網絡上發布了某些關于民生的重大政策消息,但當群眾主動向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確認時,等到的回復是“為收到相關通知”。時間一長,一傳十、十傳百,謠言也成快樂人盡皆知的“事實”。
(3)服務便民性有待提高。一方面,服務的渠道需要拓寬,對政府信息獲取渠道的理想要求是:獲得信息的渠道越多越好,越方便越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信息大部分具有公文屬性,對于社會群眾來說,往往難以完全理解,需要相關組織、人員開展有效的便民服務,提高政府信息公開的實際效果。
(4)缺乏有力的監督。政府信息公開的內部監督機制還不完善,外部監督機制尚未成型,僅明確復議、訴訟制度,缺乏社會監督機制,未賦予社會媒體、公民等監督的權力。
二、理論模型
“囚徒困境”模型于1950年被Tucker首次提出,是博弈論中有效的基本模型和范式。模型假設有兩個嫌疑犯(A和B)被警察抓住,隔離審訊。警方的政策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則因證據不足各判1年。
囚徒困境反映了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欺騙的動機這時可能被受到懲罰的威脅所克服,從而可能導向一個較好的、合作的結果。作為反復接近無限的數量,納什均衡趨向于帕累托最優。
三、實證分析
在政府與群眾有關信息公開問題的博弈中,政府可以選擇主動公開,以此來樹立自身良好的社會形象;反之,政府也可以選擇不主動公開信息,當群眾施壓時,政府迫于壓力選擇部分公開。同樣,群眾可以因利益驅動或要求權益,主動向政府獲取信息。
(1)政府主動、及時、高效地公開信息,群眾積極地主動獲取信息。此時政府因為誠信,會得到群眾較高的評價,群眾也會因為得到信息資源獲取收益。此種策略是最佳選擇,最終會實現帕累托最優。
(2)政府主動公開信息,群眾消極地被動接受信息,認為與自身利益無關。此時,政府主動公開信息的行為不會受到群眾好評,因為對于不關注信息內容的群眾而言,這是無效行為,反而因為公開信息的行為造成一定的社會成本。
(3)政府擔心信息公開影響自身利益或者因為信息敏感不愿向群眾公開,但是群眾有強烈了解信息的愿望,最終政府迫于輿論壓力公開信息。
(一)明確信息公開合理范圍,擴大主動公開
明確不予公開的具體情形。對不予公開的具體情形作列舉規定,如國家秘密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公開的其他信息,公開會對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穩定等五類。
(二)規范申請公開行為,完善申請公開制度
防止申請人濫用申請權方面,針對大量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問題,當申請人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數量、頻次明顯超出合理范圍的,應規定行政機關可以要求申請人說明理由,認為申請理由不合理的,告之申請人不予處理。
(三)頒布《信息公開法》
行政權的運行應該處于法治行政的狀態,要逐步使法律法規成為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依據。
四、結論
綜上所述,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定位應該是提供者,我過長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通過擴大公民參與來發展人民民主,從制度機制和思想文化上鏟除“官本位”現象的殘余,大力倡導“民本位”。提高政府信息公開水平、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本質要求是以人為本,回歸社會本位、公民本位。幅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明杰.開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開法律制度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李廣宇.政府信息公開訴訟——理念、方法與案例[M].法律出版社,2009.
[3]莫于川,林鴻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釋義[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石璐(1992-),女,江蘇徐州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8級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