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摘要】職業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有效傳承者。筆者認為,今天我們提倡的工匠精神,是指從業者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雖然工匠精神是時下的一個熱詞,但我國學者對其已有研究,并取得一些新成果,在概念范疇、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論述頗多,下面略作介紹。
【關鍵詞】工匠精神? 旅游業? 培育模式? 體系建構
一、旅游行業“工匠精神”的內涵
近年來,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消費能力的提升,工匠精神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對工匠精神的定義各不相同,但這些定義存在相同的觀點,即工匠精神包含“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耐心”“品質”等關鍵詞。工匠精神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培育工匠精神的過程中,客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匠精神的培育與養成,要充分考慮工匠精神外化的社會動因,形成的思想條件和技術前提。
二、旅游學校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意義
(一)“工匠精神”是旅游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當今時代旅游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并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到2020年,預計將實現旅游投資總額達到2萬億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旅游業發展最活躍的國家。到2025年全球到訪旅游者將達到18億人次,這意味著對旅游人才的極大需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旅游業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如景區規劃簡單“復制”,建設粗制濫造,旅游產品缺乏差異性和文化內涵,旅游體驗與游客需求相去甚遠,景點維護水平低下,酒店裝修使用周期只有歐美國家的1/3,酒店衛生情況差。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旅游業發展方式過于粗放,在開發更加豐富的旅游資源,追求更加完善的旅游市場的同時,忽略了從業人員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培養。旅游產品以及旅游服務和工業產品一樣,都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無論是旅游企業還是旅游從業人員都應該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以及服務,改進不正確的工作習慣,應該保持對完美、精品的不懈追求,提供超出消費者預期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在整個旅游行業中弘揚“工匠精神”,是保證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刻不容緩。
(二)“工匠精神”是旅游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追求
當今世界工業強國德國、日本等,其產品質量得到世界公認,其原因就是企業的質量意識以及員工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這也歸結于這些國家職業教育中對準職業人灌輸的職業精神教育。近年來,旅游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行業發展轉型需要行業從業者具備較高的職業精神和倫理守則,因而,在旅游職業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追求。這樣做,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勤奮努力,也能夠提高學校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能夠潛移默化的將學生以及老師凝聚在一起,使他們的思想認識以及精神感知得到積極影響。在“工匠精神”的影響下,學校教師的積極性會極大提高,更加踏實肯干,愛崗敬業,同時也能夠增加旅游專業的對外影響力,樹立屬于自己的專業品牌,成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發光點。
(三)“工匠精神”是旅游專業學生個人發展的現實需要。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有著重要的影響,它能使學生在就業壓力巨大的今天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脫穎而出,取得成功。旅游業因其對客特殊性,所以,它更需要從業者具有吃苦耐勞、嚴謹負責的職業態度,旅游職業教育應以培養這種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如果學校堅持以服務學生就業為導向,在教育的過程中強調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無疑是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增加了成功的籌碼。應該認識到,學生立足企業、立足社會的不僅是精湛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同時,更需要良好的職業態度及職業精神。因此,在旅游職業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不僅順應了旅游業發展的需要,也符合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規律,有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
三、工匠精神培育模式與培育體系建構
(1)通過校企融合貫通創新工匠精神培育平臺。
(2)通過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形式構建實踐共同體,在學校課堂教學中著力構建“師徒關系”,教師即師傅,學生即徒弟,徒弟再帶徒弟。或者采用“塔式學徒制”,并且在“塔尖”、“塔中”、“塔基”三個層次上分別對應“主管”、“領班”、“服務員”三種崗位,越靠近師傅的位置即越接近中心,徒弟通過身份轉型學習不同崗位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習得工匠精神。
(3)創設情境,在學校的實訓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構建實踐共同體,進行專業技能訓練,親身體驗工匠精神。
(4)實施“四雙”現代學徒制—即雙主體辦學、雙導師育人、雙身份學習,雙任務教學,讓學生與酒店師傅結成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師徒關系,在長時間的真實的職場情境中,真實的實踐共同體中,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通過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傳遞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成長為未來的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5)通過工學交替構建實踐共同體,塑造工匠精神。與旅行社合作構建真實的帶團實踐共同體,首先由旅行社的全職導游到學校課堂集中傳授帶團知識與技能,然后學生作為副班在旅行社正職導游的指導下實習帶團,當該學生熟悉全部流程且得到游客好評后就以主班身份帶團,再教副班。旅行社沒有團隊的時候,學生回校上課。通過專業學習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真正做到邊學邊生產。既增加了理論知識,又增強了實際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促進工匠精神的塑造。
(6)與企業、與師傅共同研究并編寫“實踐共同體培育工匠精神”的校本教材,微課等。
(7)探索第三方評估的評價體系和標準,保證工匠精神培育的質量。
(8)工匠精神培育的體系保障建設(能工巧匠的師資保障、獨具匠心的機制保障、產教融合的市場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宏偉.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和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54-59.
[2]潘俊.實踐活動中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4(1):29-32.
[3]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4).
[4]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5]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
[6]魏小安.旅游發展更需工匠精神[N].中國旅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