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榮山
摘? 要:新一輪工業革命背景下,在信息化驅動下,工程建設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工程建設領域中,有效控制工程造價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建筑企業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高校要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綜合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的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文章就以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展開討論。
關鍵詞:新工科;創新;培養;模式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drive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ffective control of engineering costs reduces costs, thereby realizing the greatest economic benefit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engineering cost that are in line with social needs, strong in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highly professional in qual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engineering cost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引言
當前,新工科建設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綜合能力、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化的驅動下,對學生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高校對創新型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只有推動創新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充分發揮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的作用。
一、傳統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傳統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學生教材、課程考核方式等,不能很好的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傳統教學模式以課程為中心,人才培養通過對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最終考核完成人才培養目標,教師傳授知識主要在課堂中完成,屬于一種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
(一)行業發展迅速,教學體系難以保障
全球BIM市場規模近年來都在快速增長,中國又是全球BIM技術應用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國家提出的多項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國高校要重點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企業行業培養更多的具有BIM能力的工程造價創新型人才。
許多高校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依附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和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培養出來的學生與企業行業需求還有一些差距,學生在勝任工程造價專業的工作方面能力有待提升。
(二)創新教育理念亟待轉變
高校應該樹立正確的創新教育理念,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名利觀,不能將創新教育過于功利化。教師要將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貫穿于整個專業知識的講授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過程中。目前,我國創新教育的工程行業入行門檻較高,對項目管理協調能力要求高,畢業生在上崗前必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積累經驗,才能利用專業知識在行業內有所創新。
(三)缺乏專業實踐能力
學生在本科培養階段,多采用課程內實驗、課程設計等,專業實習以認知實習或者以走過場形式完成工程實習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科融合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畢業后工作上手難。許多高校在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方面,不能及時掌握行業新動態、新技術,比如平法、計價規則更新、BIM技術等,不能迅速融入到教學中,導致學生無法緊跟行業變化,在實踐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礙。
(四)考核方式單一,教學成效不明顯
高校較注重理論考核,輕實踐考核,對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運用不足,使得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差。理論部分的考核方式大多以試卷、試題考核的形式進行,而且以閉卷居多,考試內容則以概念性和客觀題居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重點。
二、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新工科要求高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具備發現、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改變傳統人才培養觀念,樹立正確人才培養理念。工程造價專業貫穿于全過程、全周期的工程項目管理,專業具有的經濟性、實踐性、技術性等特點,要求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在新工科理念下,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超前的創新意識和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同時兼具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
(一)技能培養目標
技能培養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畢業后可在設計、施工、咨詢等單位從事工程項目招投標代理、工程造價編制與管理、工程審計、成本分析、咨詢等相關工作,熟練應用工程造價基本理論、方法和手段,對工程建設項目進行成本控制、把握項目建設單位工程經濟命脈,實現全過程、全周期項目管理的高級應用型工程造價專業人才。
(二)知識培養目標
知識培養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工程制圖技術、房屋建筑學、工程經濟學、建筑設備概論、安裝工程施工、建筑與裝飾工程施工、工程項目管理、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建筑與裝飾工程估價、安裝工程估價、項目管理與工程造價軟件應用等主干課程的專業技術人才。
(三)素質培養目標
素質培養要求學生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堅決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能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人與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通過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實事求是,富有創新精神。同時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自覺維護和履行工程師的職業道德,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應變能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一)注重創新能力培養
為順應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人才需求,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深化我校辦學體制改革,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堅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制度。以學生為中心,將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相融合,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分層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創新教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結合我校工程造價專業的培養目標,健全工程造價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分類培養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建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和專長,制定人才分類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注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特色,打造產教融合基地,創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實現人才分類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修訂過程中,邀請企業、行業等用人單位專家或者本校優質畢業生與學校共同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設計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根據各階段學生所具備的專業能力,建立分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大一充分挖掘已有課程內容,進行創新創業思維訓練;大二通過專業理論課程輔以相關實驗實踐課程內容,進行專業基礎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大三,通過專業課程交叉融合等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對理論知識、工程意識、專業能力進行進一步梳理。大四,通過生產實習、畢業實習,進行產教融合,以社會生產需求為導向,健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優質資源,培養滿足社會和行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提升專業技能,結合職業教育,進行職業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充分發揮創新潛能。
(二)強化實踐環節
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應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高校要打造一批高質量的實訓基地,根據專業特點創新實踐考核標準。根據企業行業需求制定專項教學目標,通過參與實際項目全面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培養人才,將企業需要的知識技能融入教學活動中,在實踐過程中靈活應用、大膽創新。讓學生真正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共贏的目標。
(三)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
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是培養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建筑模型的構建以及實踐化的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培養與訓練。教師需要整合相關專業課與理論基礎知識,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等方式充分給學生展示,便于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專業知識的實踐操作。學生可以對與實際不符的知識及案例進行更正,用最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四、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在新工科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培養應用型人才針對傳統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予以在整體的教學框架上從教學中的各個層面進行修改與討論,通過建立立體化課程資源、分層設置課程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等方法,把教與學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從課程結構體系而言,新工科對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各個課程模塊的設置,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比例。從課程體系的設置而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如力學課程的學習,可以通過結合學科競賽、工程實踐等方式,加深學生的認知。行業軟件的學習應與行業并肩,如:CAD、BIM、PKPM等計算機軟件類課程。
課程體系的重構需要前期廣泛調研,充分論證分析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畢業所從事的主要崗位以及崗位業務職責,對學生完成工作業務必備的職業能力深入剖析,依據職業能力重構針對性強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主要有通識類課程、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類課程。通識類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學科基礎課其目的是為專業課的學習夯實基礎;專業課又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實踐類課程分階段實施,讓學生學以致用,擴大知識面,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學科交叉融合類課程的設置,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性思維,具備從多視角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 課程體系的優化思路:將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課程重構,相通內容交叉融合,合理安排課程學時;對傳統的、針對性不強的實踐類課程進行創新,通過實際工程項目模擬訓練,提高學生的認知度;改變傳統的單一課程考核方式,考核以學生綜合能力為主,讓學生明確課程學習目標;課程教學方式多元化,注重學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培養。
2. 課程內容的規劃思路:集中優質教學資源,開設適應社會需求的核心課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引入行業先進的新技術,讓學生了解最前沿的學科發展,為將來就業做好提前規劃。
五、實踐教學平臺構建
(一)構建多元化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校企協同育人可以實現學校、企業優質資源共享,通過學校實訓平臺和校外實訓基地,可以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從而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
1. 師資共享。高校教師學術研究能力強,但往往缺乏實踐,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下,高校需要雙師雙能型師資力量,企業恰好可以提供師資方面的幫助,從而實現雙師雙能型教育模式,學生才能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更好地融合。
2. 項目共享。校企雙方可以通過實際項目,讓學生參與進來,一方面,企業可以根據學生的項目實操,提出具有創新性、可借鑒的想法,幫助企業完善項目;另一方面,學生通過項目的實操,可以提升自己對工程項目的認知,為今后的工作積累一定的經驗。
3. 實訓基地和平臺共享。校企雙方通過合作,可以搭建校內外實踐共享平臺,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進入企業掛職鍛煉,學生則可以獲得寒暑假頂崗實習的機會。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可以共同指導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4.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前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長效合作機制,探索與改進“N+1”協同育人模式,即最后一年,讓學生在實訓基地、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或頂崗實習,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共贏的目標。
(二)依托學科競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學科競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轉化能力、設計分析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也是促進跨學科學習的載體。鼓勵跨學科組隊,不同專業背景學生之間通過協調合作,呈現出的作品也會凝聚多學科知識。
六、結束語
結合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構建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平臺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提出將課程體系重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希望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培養出一批適應社會需求、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的高質量人才,提高學生的行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徐偉,李媛媛.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考[J].工程經濟,2019(07):73-75.
[2]章國美,吳堅生.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9(06):100-102.
[3]牛杰,韋有信,蔣美蓉.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價》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6(A2):49-50.
[4]徐偉,武春楊.新工科理念下工程造價專業“雙創”教育體系建設[J].工程經濟,2019,29(11):9-11.
[5]馬俊清,馬小龍.“互聯網+教育”視角下以“手段+內容+分析”融合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9(34):54-58.
[6]王英華,于海龍.基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的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