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珍
摘 要:基于對工作室制的攝影類課程教學模式的解析,首先分析出了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內涵,其中包括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的特點;其次分析出了基于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優勢,其中包括基于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和攝影類課程完美契合和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行業適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以及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師生的社會交互和感情交流;最后分析出了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提升的策略其中包括,完善落實“雙師”工作室構建和注重工作室精神文化建設,從而得出基于工作室制的攝影類課程教學模式,很好的解決學生畢業后對企業的適應能力問題。
關鍵詞:攝影工作室;教學策略;優勢;特點
引言
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面向大眾化的進程提升,藝術、廣告、新聞、電視、攝影等需要較強的實踐性的專業越來越重視學生們的專業實踐能力,以及對學生們的技術操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即使這樣,許多高校對這些類別的人才培養方面依然存在著較差的針對性,使得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弱的現象,這樣一來就導致學生們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畢業等于失業”。究其原因發現,一方面是高校的教學在內容更新上速度慢,同時缺乏市場針對性;另一方面來看,學校的教學模式比較陳舊,缺乏創新,所以急需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性改革。當前看來,我國的大部分攝影類課程的教育工作者仍然在采用課堂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但是效果卻差強人意,嘗試把工作室制的攝影類課程教學模式引入的話,不但可以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多方面的問題,對提高人才質量,滿足社會發展更是具有很大的裨益。
一、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內涵
近年來不少院校在辦學方面都對工作室制的教學和管理進行了探究,對工作室的結構,運營等方面也開展了深入的研究。通過研究表明,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有明確的要求,可以更好的發揮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根據工作室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方便處理好學生的個體上的差異和需要對教學統一的要求之間的矛盾,讓教學每一個環節更容易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體現出教學的特點,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其實,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西方藝術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之一,是由早在20世紀初期,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作坊式”的教學模式演變而來的。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中央工美藝術學院和湖南大學等高校首先引入了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并把其推廣到各個不同類別層次的院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3]
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工作室為單位進行組織教學
基于對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組織形式不再以班級為單位,而是以工作室為單位,那么也就意味著學生是工作室的主體,進入工作室接受學習或訓練的學生們通常都是不同背景、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他們都是需要經過一個階段的專業學習后,對某方面知識有繼續學習提高的愿望才加入工作室的。所以學習的也更有積極性和持久性。在工作室中,老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基礎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因材施教,并保持工作室中學生的多樣性。
2.高度的仿真企業環境
利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本質是為了讓學生盡早學習到以后就業所需要的技能,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學習情境職業化和教學內容項目化以及學習成果的社會化這三點都是保證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工作室要求模擬企業的環境。在學習情境上也要貼合實際企業工作的情景,教師通過把知識點進行拆分再整理的方式,以項目的方式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們圍繞著一個項目進行探討、分工、合作,實現教師教,學生比,企業項目研發等多位一體。除此之外,在教學管理上,也要參照企業管理來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獎懲措施,才能使得工作室向好的方向發展。
3.教師為主導,管理整個工作室的進程
在工作室中,教師不但是教學那么簡單,除了對知識點的講解與傳授之外,還要承擔起項目小組的管理者的身份,要盡到項目洽談、項目評價等職責。所以,教師在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甚至對學生的職業生涯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樣一來,對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的教師要求會更高。同時,為了提高工作室的運行效率,眼下很多的工作室用在用校內教師和校外企業導師的“雙師”制度,充分的發揮學校高效率、低成本和企業項目多以及技術新的優勢。
二、基于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和攝影類課程完美契合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具有項目真實,環境真實和使用真實的“三真”特性。工作室教學模式主張的是邊做邊學,先做后學。這和攝影類課程在這一點上十分的契合,相比于其他的課程,攝影類課程的實踐性更強,學生的對攝影設備的認識,使用,對人,景,物等相機下的東西的認識和構思等,都是需要長期的實踐鍛煉才能完成的,學生身處于高仿企業環境的工作室中,可以經受嚴格的訓練,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實踐,來強化自身的技術能力。
(二)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行業適應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通過學習書本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驗獲得專業技能,但是這些專業技能和社會上的用人單位所需要的技能相差甚遠。在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下,有“雙師”的參與,使得工作室有用極強的職場氛圍,學生始終處于準就業狀態,很有利于學生提升行業的適應性。在工作室里,學生參與的項目有很多,例如教師制定的項目和來自企業的項目等,完成這些不同的項目所需要的專業技能也大有不同,學生們不可能逐一完成所有的項目,所以學生們應該選擇適合自身的項目來做,做到重點突破,一專多能,這樣更有利于就業是增加競爭力。
(三)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師生的社會交互和感情交流
在工作室中開展教學活動時,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直接互動更加的頻繁,有利于形成師生之間那種亦師亦友的關機,從專業角度講,這種師生關系能夠營造寬容且親切的教學環境,增加彼此的信任,從而大大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果。
三、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提升的策略
(一)完善落實“雙師”工作室構建
普通的工作室是以專業的骨干教師為首建立的,以教學活動為主,借鑒企業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開展教學活動。但是,理想的工作室還需要一名企業導師來講企業運作知識傳授給學生們,真正實現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
(二)注重工作室精神文化建設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它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經營思想,團隊意識以及行為規范的一種綜合體,企業文化對營造良好的企業環境,提高員工的素養,打造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約束力的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想建立一個好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也應當制定相關的工作室文化,這種精神層面上的“軟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結束語
將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應用于攝影類課程以此積極地嘗試,改善了學生的實踐條件,保證了對人才質量的培養,也縮短了學生進入企業就業的適應時間,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企業人員培訓上花費的時間和開銷,還未企業運營節省了一大筆的運營成本。同時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也做成一個完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不但促進了師生和同學們之間的社會交互和情感溝通,為學生提供了掌握專業技能,培養創新思維的實踐平臺。可以說,基于工作室制的 教學模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攝影類課程教學的新模式。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基于工作室制的攝影類課程教學模式,無疑順應了市場對學生的需求,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和社會適應能力問題。從而便于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月然.基于工作室制的攝影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儷人:教師,2014,000(004):253-253.
[2]張煜.淺談廣告攝影課程策略性教學模式的探索[J].青年文學家,2011(4):80-80.
[3]芶雁.高校非攝影專業中的攝影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6(6):145-149,共5頁.
[4]張省會.多媒體信息時代藝術專業《攝影》課程教學模式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5]田欣欣.《廣告攝影》課程實驗教學模式刨新改革研究[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1,000(006):P.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