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孫炯芳
摘 要:在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城鎮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自身生活環境也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在住區規劃方面,實現了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轉變,并且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實現宜居環境與和諧社會相統一。本文聯系住區規劃發展歷程,對住區規劃與社區規劃存在差異進行分析,并對參與式社區規劃要求進行詳盡闡述,以為美好環境構建和和諧社區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社區規劃;參與式社區;轉型;探索
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發展,并且快速進入到城市化階段,城市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也急劇升高,然而存量時代下城鄉規劃更加注重新城、新區開發,對社會生活引發的不同利益主體矛盾解決不夠關注,而新時代下社區規劃朝著內涵式方向發展,并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致力于社區氛圍營造和品質提升,也為現代宜居城市建設提供新的動力[1]。基于此,對新時代住區規劃到參與式社區規劃的轉型進行探索和分析。
1 住區規劃發展歷程概述
1.1 住區規劃
住區作為城市發展重要空間,以往受“先生產、后生活”觀念影響,使住區規劃發展遭受到制約,但是伴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住區規劃也漸漸呈現出多樣化發展局面,無論是人們居住環境,還是居住品質都得到顯著提高,尤其是開放式社區的出現,開發項目規模和封閉管理范圍都日益擴大,交通網密度低、公共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人們也開始意識到小區規劃并不是越封閉越好,而是要保持開放適當,并形成了以街坊、組團、單棟為主的住區規劃形勢,不僅使社區與城市之間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和和諧,還能夠為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公共空間[2]。
1.2 參與式規劃
社會公眾參與到城鄉規劃當中始于英國《城鄉規劃法》以后,公眾迫切希望能夠參與到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當中,并建立起政府、企業、社區規劃和決策機制,使社會公眾意見真正發揮作用。而我國參與式規劃發展主要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后,尤其是在對東部沿海地區進行城市規劃時,公眾參與規劃編制及實施取得長足進步,但是實際操作時依然凸顯出工作力度不夠深入、利益主體體現不精準等問題。
1.3 社區規劃
社會學中認為“社區”是一種理想的社會關系,在強調人與人社會關系基礎上,對社區最為主要的構成元素“人”與“空間”進行詳盡闡述,認為這一關系實現要兼顧地域歸屬感和認同感。盡管我國社區建設開展比較早,但是歷經了計劃經濟時代,城鎮居住空間由政府主導和分配,社區規劃作用不能夠凸現出來,直到進入21世紀以后,民生問題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探討,社區規劃工作和作用也得到充分重視,并預示著我國社區規劃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2-3]。
2 住區規劃與社區規劃對比分析
對住區規劃與社區規劃進行比較,主要存在以下區別:(1)規劃范疇,住區規劃更側重于物質空間規劃,在規劃時需對空間環境、空氣環境、視覺環境、生態環境等進行全面考慮,并對物質空間規劃進行強調,然而針對社區規劃,不僅僅關注物質空間規劃,對地域空間和社會秩序也會高度重視,通過將物質要素與精神要素有效結合起來,使社區充分展現活力,并滿足人的實質需求;(2)規劃視角,住區規劃視角為城市規劃,由于住區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構成部分,并且住區空間所占據的城市空間比例比較大,為此需要對住區結構、布局等進行系統性考慮,而社區規劃視角為社會學科,主要是通過人與人關系,對新的社會網絡進行構建,整個規劃的重點在人的構成和人的行為;(3)規劃周期,住區規劃與社區規劃周期存在較大差異,前者表現為住區完成居民入住,后者包含了社區建造、改造和維護內容,具有動態性特征;(4)規劃目標,住區規劃建立在建筑物和周圍環境基礎之上,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時,做好休憩、教育、交往等空間規劃,進而為人們打造一個適合居住的物質空間,而社區規劃則追求人與環境相統一,通過對社區空間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使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社區居民交流、文化等精神需求也能得以實現,進而使整個社區煥發嶄新活力[3]。
3 新時代住區規劃到參與式社區規劃的轉型探索
3.1 注重文化傳承
文化是文明城市建設的根基,而參與式社區規劃涉及到的利益主體比較多,為了獲得多方利益主體參與和支持,就要對社區基本文化加以確定,并在規劃時提取、加工以后,使之成為社區規劃的文化載體。同時,通過對各種物質載體進行優化設計,使文化被充分融入到社區規劃當中,不僅可以留住家的概念,形成集體歸屬感,還能夠獲得社區居民文化認同感,使之成為真正的社區。
3.2 關注生態保護
現階段,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對生態環境保護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自身生存環境和質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在進行社區規劃時也要考慮到生態建設,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和統一[4]。實際規劃時需要參照參與者對環境的實際要求,避免社區人工環境建設與自然環境之間產生巨大沖突,同時讓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進來,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甚至還能夠引入一系列體制,預防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3.3 社會公眾參與
社區規劃好壞、可執行性都能夠通過社會公眾參與程度進行判斷,并且越多利益主體參與到社區規劃當中,最終利益分配均勻度也會更高,社區規劃可執行性也越強。為此,在進行社區規劃時要積極鼓勵更多利益主體參與進來,并對社區規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不斷改善和優化過程中,各利益主體親自參與到各個空間規劃、設計和建設當中,最終形成的歸屬感也會更強烈,相應社區社會網絡也會日益完善。
3.4 科學技術運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在社會各領域中也得到十分廣泛應用,在開展參與式社區規劃工作時,也要仰賴現代先進技術,對不同居民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便于更好掌握居民物質和精神特征,也為社區規劃提供數據支持,并指明規劃方向。同時,后期進行社區建設和管理時,也能夠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障建筑質量和實現智慧社區建設,進而為人們開展理想優質生活保駕護航[5]。
4 結語
參與式社區規劃不僅滿足了人們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還實現了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真正做好住區規劃“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本”方向轉變,實際操作中要將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公眾參與、科學技術等有效聯合起來,推進居民參與和營造良好的社區生活圈。
參考文獻:
[1]吳秋晴.上海近期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實踐困境與對策淺議[J].上海城市規劃,2019,(z1):48-52.
[2]劉佳燕,鄧翔宇.基于多元、共享和參與的鄰里生活中心營造——清河生活館設計[J].建筑技藝,2019,(11):61-67.
[3]顧大治,蔚丹.城市更新視角下的社區規劃建設——國外街區制的實踐與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17,(8):121-129.
[4]劉佳燕,談小燕,程情儀.轉型背景下參與式社區規劃的實踐和思考——以北京市清河街道Y社區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7,(2):23-28.
[5]單學軍.以社區規劃師制度促進公眾參與社區微更新的模式探索 ——以大連市西崗區白云街道迎春小區為例[J].中國房地產業,2019,(11):5.
作者簡介:蔣燕(1987—),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工程師;浙江上虞人;主要從事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工作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