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 要:幼兒教師的教學一般是以語言指導為核心,在幼兒的發展與成長中語言技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幼兒教師需要對語言技能的重要性予以重視,逐步增強自身的語言技能,進而讓幼兒在教師具有魅力的語言影響下,快樂、健康的成長。為此,本文對幼兒教師的語言技能以及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語言技能;幼兒;策略
教師在幼兒園教育中,一般通過言傳與身教對幼兒予以指導。言傳是利用語言建議、指示等展開知識的傳授、教育、指導;身教則是利用演示、示范等有目的的行為展開指導。因為幼兒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幼兒園教師一般都是通過語言指導對孩子進行講解,但當幼兒對教師所講內容不理解時,教師就需要使用演示或者身教的方法對幼兒展開進一步的講解。但是,就算是身教,也是動作指導加上教師的語言講解為主。由此可見,在幼兒園教育中,語言指導出現最為頻繁,有著更大的作用,在教師的指導行為中更為明顯。
一、教師語言技能的作用
(一)透徹的語言,促進幼兒理解
幼兒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般要面對很多孩子,所以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聲音宏亮。孩子們只有聽明白了教師所講的話,才會明白應該怎么做。
(二)多層次的語言,易于幼兒接受
教師要按照幼兒的理解水平,使用多層次的語言,從而滿足幼兒不同的個性特點,即要“因人施語”。比如,小王的個性較為頑皮活潑,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老師發現他經常把游戲用的積木亂丟亂放,就輕聲的說“小王,我們把積木擺放整齊好嗎?”但是,當教師巡視一圈回來后,還是發現他沒有任何反應。但是教師使用更加堅定的語氣對他說:“如果你再不把玩具擺放整齊,我就要取消你的游戲資格了!”小王馬上就把玩具擺放整齊了。這樣就能夠發現,教師通過使用多層次的表法方法,使得教育效果更好。
(三)形象生動的語言,促進與幼兒的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語言對孩子們展開“溝通”就顯得十分關鍵。比如,在小班中認識小貓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模仿老鼠“吱吱吱”叫與小貓“喵喵喵”叫,生動的讓幼兒感受到了貓的叫聲,一下子讓幼兒被吸引住了,幼兒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很快就對小貓有了深入的認識。
二、教師語言技能的提升方法
(一)掌握幼兒語言特點,對癥“下藥”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身的語言特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對幼兒展開深入的了解與分析,關注每個幼兒的特點,并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特點以及思維特點對癥“下藥”。比如,教師對小班的孩子說:“你們再不把桌面清理干凈,我們不上課了”一些幼兒聽到后,果真以為不會上課了,這是因為幼兒還無法正確理會教師的用語。孩子們的年齡越小,越是無法有效辨別教師的深層次含義。所以,由于孩子們的認識能力有限,以及年齡特點,教師不管是在進行批評教育還是在進行說理教育時,都需要展開積極、正面的語言引導,如此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效。
(二)關注語言修養,增強語言能力
教師的語言水平通常需要長時間的鍛煉才能夠得到提升,需要教師每天提升自身的語言交流熟練度、準確度與流暢度,強化對自身基本功的訓練,比如在對普通話中一些不常見詞語也需要做到發音正確流暢、字正腔圓。同時,教師還需要通過逐步的練習,使得語言表達從容淡定、流暢熟練。
(三)通過語言暗示策略,增強教育有效性
教師需要通過一系列生動的表情與親切的語言對幼兒形成較大的鼓勵。但若孩子在學習中沒有符合教師的預期目標,出現了錯誤,教師則需要通過暗示讓學生進行理解:“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再細細思考一下。”若幼兒能夠在教師親切的表達中了解教師的真實意圖,就會更加愿意服從教師的安排。
(四)構建出正確的育兒思想,以學生為根本
教師需要構建出正確的育兒思想,讓幼兒成為教育中的主體。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也需要以游戲為根本,注重幼兒的成長發展規律。如此,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更好的認識到幼兒語言教學的策略。例如,教師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始終要保持自身用語富有感情,形象生動,避免出現用語呆板無力、枯燥無味、空洞無物。要認識到幼兒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要保持活潑、形象、有趣、生動。可以想象,如果教師只是像講解員一樣枯燥的進行講解,孩子們也一定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的成長發展中,教師的用語十分關鍵。這就要求教師的用語一定要規范、標準,擁有藝術性的特點,并且展現出人性化的魅力,能夠結合其他多種語言方法、內容積極展現出語言魅力,讓幼兒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敬春如. 幼兒園老師的語言魅力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 現代交際:學術版(7期):136-136.
[2]張麗濤. 幼兒教師的語言技能與語言策略淺議[J]. 金色年華:下,2012(8):206-206.
[3]宋婷. 幼兒教師教學語言存在問題及優化策略研究[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170-172.
[4]曹鑫鑫. 淺談幼兒園語言活動中的教師回應——案例分析教師回應的實踐、解析與策略[J]. 新校園:中旬刊,2013(9):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