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振
摘要:由于人為活動原因或者自然界的環境變化等原因,水土資源會有流失的情況發展,而水土保持就是針對這樣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阻止水土流失或者減緩水土流失。當前水土流失的治理策略主要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蓄水保土耕種措施三種方案,其中生物措施是目前我國運用較多的一種方式,例如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等都是利用植物的特征性進行水土固化。然而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開展。針對于這些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本文就此展開了探討,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前言
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也不盡相同,我們在進行水土保持工作時要根據當地的不同情況進行分析,注重科學性、差異性、社會性等特點。科學性是指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注重多元化角度的防治措施,加強農業、林業、畜牧業等相關產業的有機結合,探索全產業鏈條的協同發展。差異性是由于各地質情況和地貌的差異性,要有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根據不同情況提出個性化方案。社會性是指要注重科研、環保、法律、農林業等不同領域的有機結合,共同制定水土流失的防御性方針,提升每個環節和領域的工作認知高度,利用全社會的共同力量進行防治。
1 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水土保持的意識
盡管新形勢下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但通過調查可發現目前部分地區相關部門未能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嚴重缺乏水土保持意識,且未進行準確定位。如在利益的驅使下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直接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沒有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為水土流失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另外,部分開發建設單位未滿足明確標準制度需求,導致水土保持工作難以落到實處。
1.2 未重視事先預防
堅持預防為主可以說各項工作開展的基本原則,但現階段水土保持工作卻并未充分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為相關部門未及時進行監測工作,往往在問題發生之后才采取治理措施,導致水土流失、資源破壞此類現象頻發,直接影響到當地的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也受到了明顯的阻礙。
1.3 管理存在缺陷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愈加復雜,治理難度由簡到雜,后續治水土保持工作必然要投入更多。而要想確保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則離不開管理體系的約束。但目前,部分地區管理制度有一定缺陷,難以約束亂砍濫伐、資源浪費等不良行為,人們的生態保護環境意識欠缺,不僅會引起水土流失,甚至還會破壞已經修復后的工程,并阻礙著當地經濟發展。
2 新形勢下強化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加大宣傳力度,強化保持意識
新形勢下,為了進一步強化水土保持工作,相關部門應當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強化人們的保持意識。首先,可通過互聯網、廣播等渠道來宣傳國家政策與制度,讓人們明確“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同時列舉典型事例,加強理解與認識。其次,可增設群眾舉報制度,使人們可相互監督,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并為群眾舉報給予適當的獎勵,大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后,可不定期展開檢查工作,若是發現不規范行為必須嚴懲,不斷強化人們的保持意識。
2.2 堅持預防為主,實現全面防護
預防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形勢下相關部門必須要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情況展開全方位的預測,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并完善相應的措施,這樣則可在水土流失問題發生之前實現全面防護。第一,相關部門需將“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這一方針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事先排查存在的各項隱患,防患于未然。第二,相關部門需強化法律觀念,全面貫徹政策標準要求,提倡良好作風,把關好各個工作環節。第三,可提前對已經發生過的水土流失現象進行綜合分析,抓住要點、舉一反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第四,應重點關注存在缺陷的工作環節,確保整改到位,并規范工作流程,從根源上減低問題發生幾率。
2.3 引進先進技術,提高工作水平
新時期,各種先進技術逐漸涌現,為強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通過調查,可發現以往因技術不到位、預防監測不全面,水土流失問題未能有效遏制。故現階段必須要及時改進,相關部門應根據需求引進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工作水平。首先,加大培訓力度,使工作人員可熟練應用技術并掌握設備操作方式,提高專業素養。其次,應聘請專業人士給予技術支持,為工作人員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并完善水土保持方案。最后,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按照標準進行工程驗收,若是發現問題則要求改正,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
2.4 加大監管力度,完善制度體系
現階段,要想實現依法治理,就應當加大監管力度,根據工作特性以及主要工作任務來完善制度體系,以此嚴格規范種種行為。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堅持“執法必嚴”這一原則,對亂砍濫伐、隨意占用土地資源等行為進行嚴懲,并及時糾正,杜絕這類不良行為反復出現。二是建立健全監管制度,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應定期檢查,若是發現某一工程存在隱患,則及時上報并要求其整改修復。三是增設崗位責任制度,細分工作各個環節的職責與任務,分配到人、加強把關,逐漸形成多環節動態監管體系,進而使水土保持工作可落到實處,遏制水土流失問題。
2.5 多角度探索生態環境的修復路徑
眾所周知基礎建設也是我國近年的重點發展領域,但是今后的建設項目要與當前的環境保護相適應,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觀。大自然具有自我修復功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更好的探索出生態環境的修復路徑。首先要制定和出臺相關的政策作為工作導向,然后根據當地的地質情況和土壤類型進行分析,判斷水土資源的自我修復能力,強調以政府為主導的技術和方案制定,對于基本農田要實行封閉保護措施,加強生態移民政策的落實,注重開發農村清潔能源的使用,從多角度出發深入挖掘生態的自我修復功能,探索和創新水土保持的全新發展道路,并不斷為今后的工作需求積累更多地經驗和數據。
3 結語
總而言之,水土保持是一個長期性工作,我們要秉承宏觀大局的眼光考慮,善于利用社會全方位力量,并結合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強水土資源工作的綜合治理方針,并依托現代化技術手段,注重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性策略,從而促進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更好開展。
參考文獻:
[1]鄧建明. 天水市麥積區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8(10):27-29.
[2]曲波.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的有效運用[J].科學技術創新,2020(09):124-125.
[3]張延君.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9(8):108-109.
(作者單位:黔西南州興源水利電力勘察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