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敏
摘 要:數學概念教學在小學各個學段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概念教學也是數學教學的核心。但是由于概念的特殊性,學生難理解,沒興趣,概念教學既是教師的教學重點,又是學生的學習難點,這就成為我們教師的教學研究點。
關鍵詞:概念課;應用概念;教學方法
數學知識中的概念是揭示物質的本質屬性與共同特征的,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復雜性,并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內涵。一切數學規則的研究和應用都離不開數學概念,它是數學的基礎,是學生提高計算能力,形成空間觀念,也是學生提升思維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證。數學概念在小學各個學段各個領域的教材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數學概念的教學就是數學教學的核心。
數學概念本來也是抽象,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他的認知結構,他們對于概念知識的學習也就會產生興趣不濃的現象,基于多年在教學中對概念課的關注以及今年在課題中的專項研究-概念課教學模式的研究,在應用概念的教學中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在實踐活動中應用概念
實踐活動分為單純的實踐活動課和創設的實踐活動情景。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綜合與實踐”教學內容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用《數學課程標準》2011)
例如,學生在六年級上冊學習完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及其計算后,教材編排了《確定起跑線》這一綜合實踐課。課前我安排學生對學校現有全長200米的運動場進行實地測量,記錄。課中我和學生一起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能,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了起跑線確定的點及每相鄰兩個跑道間的距離。雖然這是一節純粹的實踐應用課,也是一節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實踐課,但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在辨析練習中應用概念
我們在研究概念課教學基本模式的流程中,共有四個主要的環節,其中之一就是,鞏固練習,應用概念。其實質就是本節課所學的概念知識的應用。在辨析練習的過程中去判斷學生們是否已經理解了概念的本質內涵,在頭腦中是否已經形成正確的概念,是否會正確地應用概念。
例如,我在去年參加區級賽教課時,執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辨析練習-小馬虎的數學日記。內容是這樣的:今天早上,鬧鐘一響,三年級三班的小馬虎同學就從2厘米長的床上起來,擠了大約6厘米長的牙膏去刷牙,刷完牙,洗完臉,他來到高50毫米()的餐桌跟前吃早餐,吃完后,背上書包,走了200米()的路程來到學校,向身高155米()的劉老師敬了個隊禮就高高興興進教室了。在這樣一個練習的設計中,學生通過辨析改錯,懂得米,厘米,毫米等這些長度單位要正確使用,不能隨心所欲地想怎樣用就怎樣用,像文中的小馬虎一樣出現胡用亂用的情況就會鬧出讓人笑掉大牙的大笑話來。通過應用,不但能使學生對概念這一枯燥的知識變得易于理解,還能使他們懂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從而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三、在拓展提升中應用概念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正所謂學以致用就是這個意思。在數學概念教學中主要體現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又如,去年11月份,我校與江北片區中心小學聯合舉行“概念課教學模式”課例研究,課題組成員張莉老師在執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平行與垂直》一課時,在拓展練習,應用概念這一環節的設計中,她是這樣做的:教師手拿兩張硬紙條,中間穿一顆圖釘。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兩根硬紙條相當于兩條直線,先是相交,張老師固定一根紙條,另一條旋轉成直角,這時兩條直線(硬紙條)互相垂直;再繼續旋轉,這時兩條直線(硬紙條)相交;再繼續旋轉,這時兩條直線(硬紙條)重合;師(取下紙條上的圖釘)引導問學生:如果要想讓這兩條直線平行怎么做?生:可以向上或向下移動。張老師繼續演示,兩條直線間的距離一邊寬一邊窄。學生通過觀察判斷立馬改變認識:向上或向下平移,保持距離不變。真是”實踐出真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通過操作演示,不但使得學生會應用平行知識的特征,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來解決怎樣才能使重合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轉變為互相平行這一問題,還能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得到培養,感悟到知識間的關系是互通互換的,形成了平行,垂直的空間觀念,也大大提升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概念課的教學的目的在于學生能應用有關概念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作為教師,要勇于實踐,大膽探索,重視在實踐活動中,在辨析練習中,在拓展提升中應用概念,才能使學生對事物的本質做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提升思維能力,才能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敢于追求真知的學習品質,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2011版《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