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波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常常被各種高深的流派、高大上的課型、眼花繚亂的方法迷惑了思維,晃花了眼睛,當真正面對一篇課文的時候反而無所適從。實際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上,只要把握語文課程的最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抓住語文的基本素養(yǎng)“聽說讀寫”,做到“三個一”,就能把閱讀課上簡單了。閱讀課教學的“三個一”是指抓住“一個朗讀點”,找準“一個訓練點”,尋找“一個拓展點”。每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都這樣去思考,教師能準確地找到教學的突破口,讓語文課堂簡單高效。
抓住一個“朗讀點”,培養(yǎng)學生語感
朗讀是語文學習最佳也是最有效的途徑。有人會說,一篇課文,難道只朗讀一個地方就夠了嗎?當然不是。讀熟全文肯定是指導朗讀的基礎(chǔ),在通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品味文章,訓練學生的語感,就需要在長文中找到一個朗讀點,通過對這個點的逐層理解,向外輻射,從而達到體會全文思想情感的目的。
比如學習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我們可以抓住“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句去品讀。總之,只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課文都能找到最能代表文章主題或情感的句子,以這樣的句子為抓手,抽絲剝繭,由淺入深,就能把朗讀做扎實,把情感悟深刻,把語感養(yǎng)出來。
找準一個“訓練點”,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貫徹落實課標精神,就應該把落腳點放在語言文字運用上,如果每堂課都能找準一個“訓練點”,引導學生抓住“訓練點”進行聽說讀寫,學生的語文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如何找準一篇課文的“訓練點”呢?無非還是抓準四個字——聽說讀寫。從學生的原有生長點出發(fā),從每組課文的單元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圍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來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那就是本堂課的語用切入點。
新的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每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增加了“字詞句(詞句段)運用”,明確指出各單元的語文能力訓練點。如二年級語文園地三“字詞句運用”中,要求學生“讀一讀,想一想,用加點的詞語說一句話”,這個訓練點是要求學生學會用“一邊……一邊……”造句。結(jié)合這個要求,教師在教學《曹沖稱象》和《一封信》時,就可以在課堂上抓住這個訓練點,要求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語文能力培養(yǎng)目標,不單體現(xiàn)在每單元的“語文園地”里,新版統(tǒng)編教材匠心獨具,能力培養(yǎng)要求隨處可見。比如很多一年級教師敏銳地抓住了“口語交際”傳遞的信息,在進行《小猴子下山》《棉花姑娘》等課文的教學中,繼續(xù)強化訓練,要求學生掌握并鞏固復述故事的基本方法。關(guān)于寫話的訓練在高段尤為重要,因此除了“語文園地”中會出現(xiàn)寫話訓練以外,很多課后練習里也會對“寫”的能力提出要求。
尋找一個“拓展點”,開闊學生語文視野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明確教學目標,以教材為圓心,尋找一個“拓展點”,開闊學生的語文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容量有限,學生的接受度有限,但是可引申、可拓展的點那么多,貪多求全必然不可取,那么圍繞教學目標,抓住一個“拓展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拓展點”的選擇可以是基于文章主題。除此之外,教師完全可以拓展相似主題的文章,加深學生對同類文章寫作方法的認識。“拓展點”還可以基于文章的內(nèi)容、作者、體裁、原著、寫作方法、寫作背景等進行選擇,如學習《祖父的園子》就必須了解蕭紅這位作家,甚至去讀一讀《呼蘭河傳》……
總之,教師不能被教材牽制,也不能擯棄教材放任自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學對象,有的放矢,做好閱讀教學“三個一”,堅持“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fā)展”,才能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扎實。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觀瀾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