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閱讀是人們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閱讀的教學是這樣說的:“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能把他們機械地割裂開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筆者在多年的低年級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的回答準確完整,有的卻牛頭不對馬嘴或支離破碎。深入分析原因,發現是兩種不同的閱讀行為和習慣導致的。閱讀習慣好的學生在閱讀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時而凝神思索,時而圈圈畫畫,時而翻工具書。這是閱讀能力強的體現,表明他們能按照既定的讀書認識步驟,展開讀書認識過程。而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大多數是掃描式的瀏覽,文中的字、詞、句一帶而過,文章讀完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回答問題也就打了折扣,從而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更糟糕的是,這種學習行為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學習成績也因此受到影響。由此看來,在課堂教學中把閱讀方法轉化為每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與大家分享、交流。
培養細讀習慣,提升感悟能力
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語文課文《掌聲》時,我引導學生讀課文了解“英子的文靜和別人的文靜一樣嗎?在文中找到答案后,告訴大家”。經過培養,學生已經初步掌握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的方法,很容易找到上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畫出“默默地坐”“早早地”“最后”等詞語,但如何知道英子這樣做的原因呢?這是學生的疑惑點。為此我引導學生在文中找答案。這樣不但使學生能夠在文本中尋找到需要的答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英子的自卑,提升其人文情懷。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自主讀書學習。學習語文要在感悟原文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揣摩,提高感悟原文語言的能力。“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生的眼前,出現了英子的身影;學生的心底,掀起了陣陣情感的波瀾……只有細讀揣摩,才能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與文中人物心靈溝通的任務,真真正正品味到課文所蘊含的內在情愫。
創設情境,激發閱讀的動機
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文《夏夜多美》一課時,教師以情境導入,結合文中優美的圖片,激發小學生興趣,表演朗讀。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小螞蟻出了什么事了?其次,組織學生戴頭飾角色扮演,兩人一組,分別扮演睡蓮和小螞蟻。
通過游戲的形式調動了學生朗讀課文的熱情,并在學生表演和評價中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體會小螞蟻和睡蓮的心情。學生了解了閱讀文章的方法,也訓練了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時對角色的情感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創設情境,初步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動機。
平等交流,自主探究
培養低年級學生自主閱讀探索的習慣,要從質疑問題開始,從師生的平等交流開始。學貴有疑,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發現并提出較高質量的問題必然伴隨著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推理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活動,必然是對思維能力的極好訓練。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后,還要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學會借文本解決問題,但最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究,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未知。
在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文《月亮的心愿》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章題目的質疑,教師啟發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結合學生認知經驗初步理解“心愿”之意,為理解“月亮的心愿”做好認知準備。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有利于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
總之,為學生創設平等對話的情景,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培養了學生從已知到未知探索的勇氣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表達,提升個性化閱讀能力
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還只重視讀寫,輕視聽說和表達的話,那將會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強化語言表達的訓練,既是課堂教學的需要,又是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的需要。
在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荷葉圓圓》中,教師盡量發掘出適合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點,創設良好的表達情境,來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讓學生能在課堂中,充分利用文本資源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
由學生背誦前一篇課文《小池》,引入本課。同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圓圓的荷葉,學生從中感知荷葉的形狀、顏色等特點,以“荷葉是什么樣子的”引出課題。從剛學過的古詩引入,體現本組教材的特點,同時鼓勵學生分類積累語言。從板畫引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進行語言表達和朗讀的訓練,使學生了解并表述荷葉的樣子。出示圖片前后分別兩次朗讀,前一次僅表達荷葉的特點即可,后一次的目的是通過欣賞使學生以朗讀的形式表達出對荷葉的喜愛。
自讀課文后檢查認讀字詞,依次出示荷葉型生詞卡(無拼音),讀對了的貼在黑板上。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主要任務之一是識字寫字,反復再現有利于學生記憶。用貼荷葉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并為后面的情境創設做好鋪墊。在初步了解課文大意的同時,讓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由此規范并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文章插圖是為課文服務的。引導學生看圖也是語言表達訓練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樣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目的就是要讓他們學得輕松、愉快,既能發表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又能形成個性化閱讀能力。實踐證明,低年級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努力從每一次語文教學中做起,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才能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表達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北京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