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眾參與有利于克服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有限理性、約束權力主體的自利行為,廣泛的公眾參與會提高公共政策與民意的契合度,從而提升公共政策的執行效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是千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要通過網絡走好新時期的群眾路線”。日前,我國的網民總數已超過8億,通過網絡,很多網民發表了自己對公共問題的看法,網絡民意也應運而生,成為我國民主政治生活的常態。網絡民意是把握真實民意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對真實民意的提取歸納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與民意的契合度,從而使得公共政策更為行之有效。本文就如何通過網絡民意把握真實民意,并通過網絡民意和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動提高公共政策與民意的契合度,以制定出科學的、民主的公共政策,讓互聯網成為為人民服務與治國理政的雙重工具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網絡民意;公共政策;互動
緒論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4月召開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了“網上群眾路線”,他強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百姓,百姓上了網,民意就上了網”。習總書記認為,網絡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要通過網絡走好新時期的群眾道路。
政務的上網、公民的上線直接導致了民意的上網,網上民意使得政民互動更為多元、也更為行之有效,而通過互聯網發表對社會公共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已經成為我國民眾目前民主政治生活的常態,所以通過網絡民意把握真實民意不失是一種制定與民意高度契合的科學的、民主的公共政策的重要途徑。
1.網絡民意之概述
民意是社會大眾對社會問題的主觀理解與利益訴求,而主觀意愿的表達往往離不開客觀載體的支撐,基于日益完善的網絡技術基礎,逐漸出現了網絡民意這一說法。準確把握網絡民意的內涵與特征有利于從中凝練真實民意,進而構建網絡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網絡民意是指借助或通過網絡這一信息平臺所反映出來的老百姓的利益訴求或對熱點問題的看法和評價,甚至是來自底層群眾的聲音。網絡民意的本質是伴隨著網絡的興起與普及而逐漸出現的公民權利與公民利益的訴求方式,是一種新型的政民互動的方式。
2.公共政策之概述
政策是婦孺皆知、且是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用以表達可以惠及百姓的或者用以規范百姓行為等諸多語境中。比如老百姓最關心的供暖補貼和養老金等都被百姓統稱為國家政策。古人云:“政者,正也。”“正”字義為“規范、規正”。而“策”則表示“計謀、謀劃、策略”。現如今我們所說的政策則通常指的是由政府制定的一切制度規章、文件和法規。
現將公共政策界定為,政府通過對資源的合理配置,以解決某些社會問題和協調某些社會關系的一系列規定、文件等的總稱。
3.網絡民意與公共政策之關聯性
公共政策旨在為民服務,解決某些社會問題,所以群眾意見對公共政策的施行和效力發揮具有重要作用,而其制定又是為了解決百姓問題,民意和公共政策勢必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網絡民意作為一種特殊的民意,其也將必然的和公共政策產生交集,并互相影響、互相關聯。公眾通過網絡這個媒介表達自己對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的看法和觀點,網絡民意也由此產生,政府通過對網絡民意中蘊含的真實民意的把握制定與民意高度契合的公共政策,網絡民意與公共政策之間的形成了良性互動。把握網絡民意與公共政策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利用網絡民意,也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與民意的契合度,提高公共政策的執行效力。
民主監督作為監督方式的一種,其有效發揮能提高行政透明度,有效規避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等現象的發生,公共政策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其質量直接決定著老百姓的受益程度,所以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公開透明以及施行過程中的有效監督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廣泛搜集民意、密切關注民意,充分發揮民主監督的力量,使公共政策更為貼合百姓需要、符合百姓利益訴求;公共政策的公開透明也是法制化建設和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政策評估是決定公共政策廢止、修正和存續的關鍵一環,也是檢測公共政策執行效力的重要工具。網絡民意的提取和歸納形成了公共政策評估主體的多元化,這一外部評估方式也使得評估結果更為客觀、更為有效。因為任何網民都可以參與到評估中來,集眾人智慧就會形成一個強大的思想庫,從而有利于提高政策評估的科學性與全面性,最終形成的公共政策就能為滿足公共利益訴求提供更好的服務。
由于與廣大網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關,近年出臺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面“二孩”政策等公共政策成為了網民關注和熱議的重心,在網絡中引起了網民的廣泛討論。公共政策由于其公共性,必定會對大眾的利益訴求產生影響,所以公共政策會對網民的議題起到強有力的指引作用,政府通過這些民意的反饋可以優化公共政策,提高公共政策與民意的契合度,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價值。
假如公共政策與網民的利益相契合,就會受到廣大網民的擁護和支持;而假如公共政策違背了網民的訴求,甚至是侵犯到民眾的利益,網民就會表現出質疑和反對,從而為政府改進公共政策提供了建議和方向。
4.網絡民意與公共政策何以良性互動
網絡安全建設是著眼點。網絡民意對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實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網絡民意得是真實的,防止不法分子混入其中,混淆視聽。要對民意發布者的訪問權限進行限制,維護政民互動秩序;要加強立法,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嚴懲網絡犯罪;要加強網絡監管,接受民眾的監督和舉報,并建立線上接受舉報和線下迅速處置的相關工作制度。
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著力點。互聯網建設是網民能否上網的決定性環節。我國中西部某些落后地區,尚未普及網絡基礎設施,針對這一現狀,政府要盡快出臺系列相關政策,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盡可能全面地推進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上網費用。另外,針對目前很多群眾不懂網絡,不會使用電腦的這些人進行互聯網知識的基礎培訓,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網絡技能,能在網絡上發表個人看法和建議。
通過電子政府問政于民、于網民是發力點。電子政務肇源于美國的全美績效評估運動,試圖通過信息技術再造政府,之后便因其能夠提高行政效率和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等特征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電子政務的發展正處在在線業務階段,是在上一階段的政民互動的高度實現的基礎上進入的又一新階段,應利用好政府門戶網站、政務微博和公眾號,使其具有著的規范化提取網絡民意的功能落到實處,以期能夠取得實效,準確把握民意、民聲的實效。
結束語
網絡民意只是社會民意在網絡環境下的一種反饋形式。因為形成和運行的特殊性,它不可能徹底代替全社會的民意。一方面原因是,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實現全覆蓋,部分群眾無法接觸到網絡,通過網絡表達自身的觀點更是無稽之談,因此,網絡民意在這部分人群中失去意義,他們更不可能通過網絡平臺公共政策的制定抒發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原因,億萬網民接受教育的差別導致他們的素質層次不齊,進而反饋的民意更是五花八門,他們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提出自己的現實訴求,很難形成一致的網絡民意。所以要辯證地看待網絡民意,從中提取真實民意,據此制定與民意高度契合的公共政策,推動公共政策與網絡民意間的良性互動,提高公共政策的執行效力。
作者簡介:畢笑榮(1998.10),女,山西省文水人,西藏民族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