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潔 謝艦鋒
摘要:高職院校除了培育學生的專業能力之外,藝術設計專業還需要對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的綜合培養進行研究,這包含學生的設計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還有其專業素質能力的培養,而在此基礎上使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而本文對其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設計;綜合能力
近年來,我國藝術設計產業轉型很快,人才需求量也大大提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要培養相應的技能型人才,其專業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在研究藝術設計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之上,結合當前高職學生的實際職業能力,對如何提升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素養。
1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其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相關的行業的需要,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這既是高等教育的方向,也是藝術設計教育的定位,更是設立人才培養目標的依據。高等職業教育服務于地方或工業經濟的發展。為滿足地方經濟專業崗位需求,需設立相關的專業和專業方向,并根據市場變化修正專業目錄。因此,藝術設計教育必須分析本地的藝術設計崗位的具體需求,掌握本地設計行業的特點,擅長從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和人才培養之上奠定培育方向。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可定義為:面向廣大中小企業和藝術設計行業的一線設計崗位,培育滿足本地和產業轉型的實用技能型人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標準是:掌握適當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不錯的專業基本技能;能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克服具體工作之中的相關技術問題,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為適應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通過對職業技術學院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訪談,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體現的主要問題進行闡述。研究高職教育綜合職業能力和社會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對其培養目標進行明確,從而提高其培養人才的水平。
2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的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專業的錄取分數低于其他專業,文化基礎不穩固。導致學生的基礎薄弱,大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滿足入學考試的要求,在短期內進行美術基礎的學習。而大多數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不足,一些家長和考生欠缺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的學習方案。特別是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就業前景。因此,考生和家長往往處在觀望狀態。同時,也有不少學生認為高職藝術類專業學不到有用的東西。擔心就讀之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此基礎上有些學生沒有清楚的學習目標。只注重文憑。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動機也比較缺乏。在學習的過程之中集體觀念和組織紀律少。與其他專業學生相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更放松,其曠課現象更為嚴重。藝術設計專業大多為實踐性課程,但實踐環節的設置不妥當。對于藝術設計產業轉型的現狀與趨勢來說,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穩步發展。ACG創作、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全新媒體等藝術設計產業轉型很快。孕育出全新的文化產品生產企業。從企業品牌設計到藝術設計的經濟功能都在不斷提升。據統計,我國投身藝術設計行業的人數將近千萬。而中國的藝術設計產業起跑于20世紀90年代初,因此,中國的經驗和觀念與國際的水平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國有充足的勞動力市場和極大的消費市場。同時,最關鍵的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為藝術設計提高了濃厚的文化基礎。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給了中國的藝術創造無窮的動力,而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產業和藝術設計產業快速轉型的世紀。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未來10年藝術設計行業將產生極大的人才缺口,因此其發展的前景是良好的,但基于我國藝術教育的現狀,其教育模式還需要不斷地研究。
3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的途徑
3.1強化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
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是一種具備獨特職業特色的多層次職業技術教育,其可以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培育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種培養模式的基本上特點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專業發展能力;其次教育學生認識和掌控本專業的前沿技術;而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很多。目前,高職設計藝術教育的教育趨勢仍相當不明朗,傳統的本科的教育模式具備相當大的市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過于主張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專業技能課程廣泛主張“純粹專業技能展現和技能訓練”的理念,導致專業崗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機制無法進行,人才的培養效率低下,其質量也不高,同時理論課與實踐課總是格格不入,專業范圍過于狹窄,單向的教學結構的現象依然存在,基礎課程與專業的聯系和欠缺強有力的保障機制。這種教育思想已經喪失了高職教育的本質意義,不能起到培育社會需要的一線技術人才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社會職業崗位來進行能力模塊的構建,在此基礎上革新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與理論教學體系關聯的自然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明確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模式,培育行業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
在此基礎上根據專業特點,制訂本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產生完整的實務教學目標體系。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之中,核心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就要注重踐教學的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條件保障體系的形成,而且要專心于提高這些體系的專業功能水平,而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整個的教學體系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在制訂和實行實踐教學計劃方面,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環繞職業綜合能力培養中心,將實踐教學體系細分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和技術應用能力模塊。而在正確處理知識、能力和素質關系的基礎之上,注重和提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果說就業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上內涵,那么注重實務教學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核心內容。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之中,應強化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的培養。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的就業,有助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同時在課程設計之中,要對學科體系進行改進,在此基礎上整合有關課程,增加實踐類課程,主張學科本身的系統性,但要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總結。這樣可根據專業需要選取教學內容,防止某些內容的重復,合適減少理論的教學的難度,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增大學生的技能課、教學部培訓等實踐性課程的教學力度,培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即按照綜合課程理論的理念開辦課程,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3.2確立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
為提高高職院校的藝術專業的教學的水平,就要明確其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在此基礎上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化,同時更新學校的教學觀念。藝術設計的課程教學要明確其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促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在此基礎上使用“理論培訓項目設計”的一級教學,對其的課程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的進度,在符合學生的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職業能力的培養的效率。在此基礎上加強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人才的培養。同時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要由單個的培養模式向校企結合模式轉化。建立“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促進全新課程體系生活化、普及化,在此基礎上通過“理論實踐項目設計”教學,使學生在掌控基本知識的基礎之上,獲得現實環境的綜合實踐鍛煉,縮短學生課程學習與專業崗位實踐環境的距離,使學生在學校取得專業工作經驗和實踐設計成果,同時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和學生共同參加項目的實踐訓練,這也磨練和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更可進一步提高其教學的水平。
3.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目前,我國高等藝術與設計教育模式基本相同。同樣的辦學思路、同樣的課程結構、幾乎相近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方法、甚至同樣的實訓課題,這使高等教育的核心精神得不到反映。而學生的學習也欠缺個性,這違反了藝術設計對個性、創造性思維和創意意識的要求,其培養的學生就無法擁有足夠的職業能力。藝術設計行業需在創新的基礎之上認識技術,熟知市場的消費,認識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由于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許多學生忽略了基本技能的訓練,認為計算機技術可取代一切,于是機械地借鑒其發展模式,設計的作品欠缺深度和獨創性。在此基礎上要培育學生的創意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注重學習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新穎性。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藝術設計人才的思維始終站在學科知識的前沿。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之上都有既定的理性經驗。這些看上去正確的“客觀真理”,使學生對這些概念和原則產生了一種不容置疑的態度。這樣的教學內容無法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教會學生質疑才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而為了提升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新能力,就應當培育學生的獨立的設計理念。作為未來的專業設計師,需緊密重視和研究當代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精確掌握世界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在設計的視野之上構建多元化的創新的思維,與世界接軌。按照國際設計理念和設計潮流為自己重新導向,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職業能力。
3.4培養學生的精神素質
精神素質的培養是指人的意志素質、責任感等,通過培育和訓練,這些精神素質能產生強勁的力量,非凡的創造力是設計師所需的。堅韌的意志品質不僅是人類創造力的特征,也是人類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動力。只有培育學生的堅強意志,使其處在不可動搖的心理狀態,確保其創作行為不受各種因素的干擾,才能讓學生設計出杰出的設計作品,因此對于學生的精神素質的培養是必要的。而責任感是創造性精神品質的又一體現。要把責任感作為培育創新精神的關鍵方面。責任感可使設計師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獲得發揮;有了責任感,設計師就會渴望全新的設計靈感,在此基礎上對其心理狀態有一個有利的影響,幫助其融入全新的設計元素。同時,積極生活態度也是設計師重要的精神品質。一個設計師應當對生活持積極的態度,勇敢的面對生活,才能在不斷的創新中得到屬于自己的靈感,從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3.5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目前,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也展現出功利化的趨勢。一些學生的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脫節,造成學生廣泛欠缺人文素養,這種現象在學生之中更為引人注目,而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是企業的員工。其人文素質主要反映在學生在企業就業時的職業道德、職業行為和職業責任等素質之上。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是職業能力轉型的關鍵要求。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可從下列幾個方面展開:首先專業教師可把專業教學于文化素養的教學融合上去,把技術教學與人文素養的培育融合上去,通過課堂和實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教師可展開“工匠精神”教育,把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培養橫貫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其次輔導員可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把學生的教學和日常生活管理融合上去,培育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審美情趣和人文修養,同時也可以通過班會、人文講座、念書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來體現其以人為本的理念。而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是所有杰出設計產品的前提和基礎。而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的教育應注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不斷更新和調整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模式,不斷對其培養的效果進行研究,同時設立不同的培養的目標,對不同的培養目標進行不同的培養手段的使用。而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是其研究的重點,首先,培育學生創意思維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徑是課堂教學。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革新和創意教學內容和方法,把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放到關鍵位置,鼓舞學生發現問題,不懈獨立克服問題。而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也是學生的創新思維的不錯培養的平臺。輔導員和教師是最切合學生日常生活的,可以對其的創新思維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培育大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開發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助于大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在此基礎上提高其綜合素質。
3.6建設合格的課程教學體系
在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提升的過程中,就要以教學經驗來對教學的課程體系進行建設。以廣告設計課程為例,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相應的平面廣告的設計能力。這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有著明確的要求。而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就可以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建立其相應的課程體系,首先展開造型能力訓練,開辦素描課程;其次開辦圖形創意等課程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目的,同時在專業技能的應用方面,就要先開辦平面設計軟件課程,讓學生掌控軟件的操作技能;然后依次開辦插圖設計等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通過對廣告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等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培育學生的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從所學之中提升能力,在此基礎上可以達到藝術設計的專業技能培育的目的,使學生能夠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來進行相關的設計。這樣,學生不僅具有平面廣告設計師的專業技能,而且對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有了大體的了解。同時在本專業的基礎之上,學生不僅可展開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等工作,還可構建知識和技能的轉化和應用,在此基礎上可以滿足網頁設計、商業攝影、策劃活動等工作的要求。其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教學機制。我國的職業教育以學校為基礎,欠缺與企業的緊密聯系,學生對其具體生產欠缺認識,就讀之后往往需一段時間的適應才能做到工作。而要克服這一問題,必須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在此基礎上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接觸專業的實踐,認識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進,使其符合培養專業型人才的要求,同時提高學生的各項專業能力,使學生可以滿足不同的工作的需要,增強學生的競爭力。
4總結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僅要符合企業的需要,更要對專業技術能力、社會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有更高的要求。強化以專業能力為主線的專業課程建設。要展開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改革,推進能力評價模式的改革,在此基礎上強化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基礎上,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楊小云.談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13,(10):87-89.
[2]?盧清,周藝.關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36):148-149.
[3]?劉洋.職業能力導向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大眾文藝,2019,(18):245-246.
(作者單位: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