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夢男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文化的需求,而是越來越重視需求的全面性,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平等自由的發展,每個人都能占有自己全面本質的發展。“美好生活”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緊密相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美好生活需求;內容;關系
一、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容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初步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個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概念,明確提出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者的理想目標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1]這為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更加成熟。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這是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核心內容,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包含了許多方面的內容,比如體力、智力、道德力以及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其中,體力和智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是人的其他勞動能力得以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2]可見,要實現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必須使人的體力和智力得到提高與發展。
第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存在物,社會關系是人類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基礎。人的社會關系直接決定著人的全面發展程度。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性。”[3]
第三,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體現于人的生活、能力以及社會關系等方面。人的個性,是個人的自我意識以及個人所特有的氣質、性格、愛好、情感等的總和。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就是指這一“總和”的全面發展。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體現,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內涵。
第四,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人的需要不僅在于物質層面需要的滿足和發展,而且還有精神層面需要的滿足和發展。需要是人類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社會活動都是建立在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基礎上的。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人的需要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因此人的需要必定是一個不斷豐富與滿足的過程,這個過程推動社會實踐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五,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整體全面發展的前提,沒有個人的全面發展,就不可能有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在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中才能實現。人是社會存在物,一個人的發展離不開與他人、社會的交往,因此,真正的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是人類的素質的普遍提高,是全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發展,而不是部分階級、階層和個人的片面發展。
二、“美好生活”需求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是個總體概念,不能只用金錢等物質條件來衡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比之前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內容更加廣泛和全面。它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需要的全部內容,還包括獲得感、幸福感等精神需要的內容以及生態良好、安全等社會性需要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4]
現階段,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對人的全面發展都提出了相應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社會性需要和發展需要。第一,生存需要。也可以說是物質性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人類維持其生命活動的需要,是人類第一層次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等。第二,社會性需要。社會性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類第二層次的需要,包括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公平需求、社會保障需求、生態環境需求等。第三,發展需要。這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人類自我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和智慧,完成自己的目標,使自己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實現內在和外在的全面發展。
邁向新時代,我們黨應該牢記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努力打造一個經濟上富強繁榮、政治上民主法治、文化上精神文明、社會生活上公平正義、生態文明上綠色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三、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美好生活”需求的關系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并且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意義上多次提到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了“美好生活”需求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辯證關系。美好生活需求展示出人民需求的全面性和豐富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中國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人的全面發展是緊密聯系、相互統一的,美好生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美好生活的實現。
3.1美好生活需求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為思想基礎的,而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本內容。所以,美好生活需要與人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人的需要的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需要可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需要的日益豐富和無限拓展,促進了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人的需要是人奮斗的最強大的動力。人為之努力的一切,都與人的需要有關。正是由于需要,人才生產物質資料,學習各種技術,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
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關注人的需要的發展。人的需要的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過程實質上就是人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期,人的需要還很少,因而要滿足的需要也很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們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人們需要的范圍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因而要滿足的需要也越來越多,人們所掌握的手段技能也越來越多,人的發展也越來越全面。正是由于需要的不斷發展,人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3.2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美好生活的實現
美好生活的需求既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又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條件。美好生活的實現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需要人們付出十分艱苦的努力。因此,也給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好生活的實現與人的全面發展是同一個歷史過程。沒有人的全面發展,就沒有美好生活的實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社會發展是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的過程。人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改造世界,滿足人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因為人的全面發展更具有根本性,如果沒有人的需要的發展和人的能力素質的提高,就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就不可能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這就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的能力,使人們在德智體美勞都有一定的發展,從而促進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使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最后實現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共產黨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195.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2009:172.
[4]習近平.《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