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瓊瓊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交互媒體已在社會廣泛普及,借助各種軟件載體,實現了人與人之間全面的實時虛擬交流。借助這一全新網絡技術,可以通過“線上公益小課堂”的呈現方式,轉變舞蹈學專業教學理念,實施改革措施,由技能教學向綜合能力教學延伸,通過網絡途徑與廣大舞蹈愛好者交流互動。在傳播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同時,也承載文化傳播的教育責任,使民族傳統藝術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喜愛。
關鍵詞:網絡交互媒體;“線上公益小課堂”;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式與規劃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8-0-02
自21世紀之初,互聯網在中國社會得到了全面普及。隨著傳播速度的激增和范圍的無限拓展,在如今的技術支持下已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滲透和獲得能力。在教育領域,對于互聯網媒體的應用由來已久。從最初的網絡遠程教學到近幾年風生水起的“慕課”與“微課”平臺創新,實現了虛擬教育陣營的不斷擴大,并對傳統教學帶來了強大的補充能力。眾所周知,舞蹈藝術的教育在常規狀態下是一種口傳心授的面對面教學。教師通過現場示范和指導,使學生模仿學習,并對技術環節出現的問題做適時的調整。無中介媒體的教學模式無論在傳統教學環境或現代體系中,均得到了明確的一以貫之。但隨著互聯網媒體信息駕馭和傳播能力的提升,交互媒體的主流化發展使舞蹈教學的“線上互動”成了可能,并由此構建出具有時代感的系統模式。
一、網絡交互媒體提供的科技化平臺
近年來,隨著無線移動媒體終端逐漸取代了笨重的電腦網絡,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的全面普及最終迎來了“交互媒體時代”。所謂“交互媒體”,是指受眾群體與媒體或受眾群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形成適時的互動交流。通過視頻和音頻的連接方式,形成全天候即時性的信息互傳,從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保持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等信息內容的準確傳播。從媒體特征來看,交互媒體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個性:
其一,實時交互性。這是其與傳統媒體及其他網絡媒體最大的差別之一。在以往的信息交流過程中,媒體多將各種構建出來的成果放置在互聯網中與公眾分享,比如影視作品、音樂作品、文本數據等。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存在著時間界限的不同步,無法在創作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這也造成了主動創作和被動接收的雙重角色。而交互媒體的不同尋常之處正在于能夠形成主客體雙方無時差的交流,能夠通過虛擬的媒體平臺有效參與到某一內容情境之中。這種自由通常和簡便有效的交流方式完全擺脫距離的束縛,是互聯網綜合技術支持下的一種飛躍。
其二,多媒體綜合特性。在目前的各種交互軟件或移動媒體APP客戶端中,已經全面實現了兩人或多人交互性交流的能力。在交流過程中擺脫了傳統語音方式的束縛,實現了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的多媒體綜合化呈現。通過終端設備的不斷改良,還有更多修飾和提升的空間,甚至包括多種交互方式在同一虛擬環境下的同時呈現。這對于信息交互質量的提升而言,有著重要的幫助,也使舞蹈動作信息等內容的傳播擁有了更強的表現力和自由度。
其三,適合教育領域應用。交互媒體出現之前,網絡教育手段無論如何推陳出新,始終是將教師事先做好的教學產品投放到公眾網絡中。雖然課程質量有所保障,但是一方面沒有實時互動交流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也沒有針對受眾群體知識結構的特定教育規劃。交互媒體的出現,不僅能夠實現“一對一”和“一對多”的線上即時性交流,還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別輔導,呈現出教育的智能化和差異化特征。這也使其在當前各個學科的教學領域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能夠從事多元化的教學應用。
二、突破傳統格局的教學改革模式
針對舞蹈學專業的學生對舞蹈技術和相關知識掌握能力的不足,特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為例,開展了系列“線上公益小課堂”的教學改革嘗試活動。活動旨在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通過視頻課程錄制和交互性學習,使學生從傳統課堂中的技能學習轉變為綜合性的舞蹈文化學習,并嘗試鼓勵學生提高自主編創能力,針對未來職業領域的應用,培養基于少兒舞蹈編創的綜合素養。立足于學校大學前特色和職業教育的特性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藝術特征產生一種全面豐富的感受體驗。以此為基點,通過對教學效果的評估,在未來的教學領域中更多引入相關系列課程內容,使舞蹈知識和民族文化藝術之美在當代社會廣泛傳播。這種教學體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于提高學生的舞蹈綜合能力和未來職業應用水平,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舞蹈文化之美,使大眾獲得感知力,進而產生喜愛和求知的欲望。因此,基于這樣的教學原則,在教學方法的組織上必然不能夠循規蹈矩,而是應當注重對于全新教學方法的引入。[1]
首先,針對課堂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創新。特殊時期所采用的線上教學模式,無形中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教學路徑,在保持原有教學規劃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舞蹈理論知識。通過在線課堂的形式,教師除了教授舞蹈知識,還啟發學生根據課堂中動作元素自主進行舞蹈編創,預留課后作業。學生根據課程內容編創作品,結合少兒舞蹈動作動作特征設計舞蹈內容。這種訓練和創作相互結合的教學形態彌補了原有技能教學的短板,開闊了學生的想象力,具有特殊的創新意識。[2]
其次,通過線上公益小課堂的傳播方式,力求使舞蹈教學內容和原創舞蹈系列作品通過公共平臺進行推廣,除了提高專業學生的舞蹈素養,還無償對全社會舞蹈愛好者、少年兒童以及相關領域的從業者進行知識信息傳播,力求服務社會,并將美育教育理念向全社會傳遞。
此外,從線上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來看,目前已經推出了《原創少兒中國民族民間舞》等4個系列的教學內容,涵蓋了28個少兒原創舞蹈作品。針對當前“新冠”疫情的發展趨勢,還指導學生以此為主題編創了主題舞蹈《武漢——我們相守相依》。這些教學內容和作品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并被收錄在學習強國、鳳凰新聞網、今日頭條、西安網等多家媒體平臺,獲得充分肯定與好評。
三、系統構建的創新思路與目標
此次“線上公益小課堂”的構建和對于交互媒體在舞蹈教學方面的應用意義重大。對于長期身處實體教學領域的教師和學生而言,可以通過全新的教學平臺隔空對話,使教學形態更為便捷,教學方式更為新穎多元,教學效果更具針對性。研究動機和過程中對每個節點的思考具有明確的創新性思路,并針對當前教學形勢、學校+學前的特色以及中國民族民間舞藝術的傳播情況,設定了更為長遠和行之有效的目標。
一方面,課程教學內容與社會公益服務相結合,將舞蹈技術層面背后的文化質感淋漓盡致的體現,也具有創新課程思政的新理念。作為教育者,除了教書育人,做好本職工作,還應當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中國民族民間舞具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在特有的文化氛圍包裹中歷經千年才孕育而生。作為當代舞蹈藝術的教育傳播者,有責任和義務將偉大的民族藝術文化薪火相傳,使更多人了解和熱愛。通過高質量的網絡平臺,針對少兒舞蹈的特性,對教育對象提出具體的訓練目標,并啟發創想力,提高學生的知識轉化與應用能力。與此同時,全新的傳播途徑和理念也在諸如“新冠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能夠使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舞蹈知識,停課不停學。在網絡交互媒體中,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實時對話交流,根據舞蹈編創的邏輯,創作出《相信愛會贏》和《在我身邊的總是你》等作品,使美育教育與社會時事高度相關,提高教育的公益性。[3]
另一方面,網絡交互媒體環境中的“線上公益小課堂”創新探索,對于將各種優勢教育資源的整合來說,是一種更為開放和包容的形式。如今,互聯網的便利性可以在簡單地搜索行為下將各種各樣的相關資源定向匯集起來。當然,信息的重復和真偽方面有一定的復雜性,需要甄別和選擇。本次基于中國民族民間舞文化的專題課程內容,便是通過網絡交互媒體獲取資源、整合資源、重組資源、傳播資源的過程,并形成了良好的發散效果。針對少兒舞蹈領域的技術特點,匯總優勢資源,將教學重點從技能教育轉變為專項職業教育,使學生輕松面對未來的工作崗位。[4]
通過對“線上公益小課堂”的組織籌劃過程,切實感受到實體教學發展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在科技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作為教育者,不應當持有守舊和封閉的態度,應當主動學習,汲取營養,思考教學改變。針對學前教育學生的能力與未來從業目標,培養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以真正達到“授之以漁”的教育責任。前路漫漫,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方能實現舞蹈教育的與時俱進,無愧于教師之職。
參考文獻:
[1]陳晶茹.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微課教學實踐探索——基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J].藝術教育,2019(03):215-217.
[2]陳瑾.“互聯網+”背景下“雙師制”音樂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音樂教育,2018(03):35-39.
[3]許莉.“互聯網+”背景下舞蹈直播課堂的應用策略[J].韶關學院學報,2018(11):66-70.
[4]劉慧嬌.現代信息環境下舞蹈藝術傳播的特征與趨勢[J].藝術教育,2018(0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