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蕾 白慧潔
摘要:《英語演講藝術》作為大學非英語專業新增設的一門英語高階拓展課程,課程本著傳授英語演講的基本知識、演講稿的撰寫技巧,培養學生在公眾場合自如、清晰、得體地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能力。為了達到預設目標,課程建設首先通過分析重點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搭建,教學內容與實施的方案調整,評價體系的重新構建。經過實踐,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和效果,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起到了一定的輔助推動作用。
關鍵詞:演講;資源;教學;評價;創新
《英語演講藝術》是在順應“21世紀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趨勢,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能適應國際競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變革趨勢,進行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修訂時針對大學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進入提高階段英語學習新開設的一門英語高階拓展課程。考慮到學生未來在學習、求職、發展等場合對英語口語表達、思想交流的特殊需求,故課程主要向學生系統地傳授英語演講的基本知識、演講稿的撰寫技巧,培養學生在公眾場合自如、清晰、得體地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能力。課程建設針對重點問題的分析加以對課程資源的重新整合,進而調整教學內容與實施辦法,探索更客觀、人性、全方位的評價體系。
一、課程重點問題
為了能將這門旨在培養高階綜合能力的《英語演講藝術》課程在英語聽說讀寫等基礎能力都比較弱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展開并達到課程目標,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教學法為手段,以POA產出導向為目的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改革的重點在于將教學的重心由“如何教”變為“如何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從被動的內容接受者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改革的關鍵在于任務的設計。任務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能力完成是實現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實現翻轉課堂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對在線課程的內容、翻轉課堂的任務,以及評價方式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便是課程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資源建設
首先,課程建設依托超星泛雅平臺搭建了《英語演講藝術》課程的學習平臺。在線課程資源主要包括:視頻、文檔、作業、測試、討論和問卷六大類。既有理論知識的慕課、微課視頻、PPT課件,又有類型豐富的演講素材,還有與各章節配套形式多樣的作業庫與試題庫。這為學生課前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同時教師通過平臺的各項數據可以及時有效地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平臺的各種互動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
其次,在FIF平臺建立了大量即時人工智能反饋的口語練習資源,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口語訓練素材,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即時的練習反饋,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有效提升。
同時,在虎哥英語學習平臺建立了晨讀營,提供國內外熱點原版新聞,學生通過真實、地道的新聞報道、簡明扼要的講解,不僅進行了語言上的糾正練習,更開闊了思維,有助于形成客觀、辯證的國際視野。
三、教學內容實施
在課程的具體實施中,分為課前準備——翻轉課堂——課后提升三部分。
課前,學生自主進行四個層面的學習,即從演講的基礎理論知識及相應的章節測試、問卷、討論到自行對給定的演講素材進行相應的理論分析,再到錄制自己的演講視頻,最后進行同伴間的互評。學生自主進行輸入性的學習和輸出性的練習,教師在這個階段通過平臺發布具體的學習任務,跟蹤、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發布相關問卷,搜集學習問題,設計反轉任務、活動。
在翻轉課堂上,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討論、辯論、合作任務、互評、演講等活動實現知識的內化,能力的提升。教師通過引導、指導、協助、點撥、檢查等方式促進學生任務的產出,將“輸入性學習”和“產出性運用”結合起來。
課后,對同一重點任務的重新完成,通過對比分析及評價對內化的能力進行鞏固,通過多平臺豐富資源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深入提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反饋、答疑,并從中搜集典型樣例。
四、優化評價體系
課程的評價由過程性考核及期末演講實踐兩部分綜合評定。過程性考核占綜合評定的60%,期末演講占綜合性評定的40%。
過程性考核為在線學習+線下課堂表現。在過程性評價中,綜合使用了包括問卷調查、能力測試等診斷性評估,作業、測試、演講等階段性評估手段。
期末演講實踐的評價由學生和教師共同評定。其中學生評價占20%,教師評價占80%。評價中引入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讓學生不僅是評價的客體,更以主體的身份和不同的視角參與評價。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實現了線上線下相協調,過程結果全跟蹤的較為客觀的過程化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實現了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評價,并且從評價的形式、評價的內容到評價的主體都實現了多元化,促進知識、能力、素養多層次目標的實現,真正將學習中心說、學習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貫穿到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進而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改、以評促效的評價目的。
五、總結
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積極構想、大膽創新的過程。在摸索中透析不足,總結經驗,再構建,再完善。該課程的探索之路才剛剛起步,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但課程資源和任務設計還可以依據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和事實再更新、再充實、再優化,使其更多樣化、系統化、時代化,符合大學生獵奇、探索、積極的性格特征。教師也應緊跟教育改革步伐,為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積極參加交流、學習、培訓,吸納前沿相關專業知識,用強大的內功推動課程改革建設步入良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雪松.PBL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成都東軟學院口語實踐項目為例.《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87-90;
[2]瓊達.產出導向法視閾下大學英語課堂中英語公共演講的教學實踐和探究.《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2):178-179;
[3]鄧志輝.英語演講翻轉課堂有效性及生效機制實證探索.《外語與翻譯》,2019(9):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