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萍
摘要:邏輯思維的本質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及每個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與邏輯的認識。在小學數學學科教育中,注重培養與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新課改的新要求,同時也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生利用理性思維認知來分析已有的規律,形成高級思維能力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知識的本質,由此展開數學推理,便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旨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數學的任課老師們擔負著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責任。 邏輯思維能力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平日的生活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學習數學,對其它學科的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小學生正處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本文將提出一些措施,希望可以為培養小學生們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20)01-0068-01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logical thinking refers to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objective thing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 and logic between each th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discipline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logic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new require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also the core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thematics, students need to use rational thinking to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law, formation of high-level thinking activity, can help students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mathematics knowledge, its mathematical reasoning, flexible use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he pupil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both study and daily life. It is not only to learn mathematics, but also to learn other subject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ing their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their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Logical thinking
前言:數學是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的一門重要而又嚴謹的學科,數學的邏輯思維在學生的往后的工作生活中也被廣泛運用,數學成績的好壞對我們今后影響很大,所以要想學好數學應該從孩子開始培養。對于學數學這門學科,我們需要的是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學好數學的堅實基礎。所以,為了能讓學生有好的數學成績,引領學生嚴謹的對待數學這一門學科。
1? 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
小學數學學科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地探索和總結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問題,數學學科教學活動應當以提出問題為驅動力,老師們應當鼓勵學生圍繞所提出的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數學學科學習活動。通過學生們自身的反復思考和研究,綜合運用數學學科知識,與同學合作和交流等形式的活動,以便找到正確的答案。數學老師在引入提問教學活動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學習原則,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老師們應當使用嚴謹的數學語言進行教學。數學老師在提問時必須運用嚴謹的數學學科語言,使學生逐漸發展出學習數學的感覺,并能準確簡潔地描述相應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用嚴謹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看待生活,看待世界,提升學生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次,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老師在提問問題時應當直截了當,并且應當具有很強的目的性,使學生能夠直接關注所提出問題的核心,然后迅速找到解決相應的問題的辦法。最后,在提問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盡量將問題的難度減弱,引導學生進一步參與調查,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在自己的自我探索中去理解數學知識,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 提高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舉措
2.1激發數學學習興趣,激發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聯系,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推動學生自身努力學習數學知識,最終收獲良好的數學成績。因此,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是關鍵一步。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如果能夠自身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在學習老師所講授的數學知識時,就會更加主動的去接受,去理解老師所講的知識點。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家都能認識米,分米,厘米的刻度,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是會經常使用到的。然而大家知道如何合理的去運用這些刻度嗎?在實際運用時,我們具體應該怎樣進行單位的換算呢?就樣的提問就會進一步的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再說: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了解這方面的數學知識。在這個提問以及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充分的調動出來,從而把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情緒激發出來。例如,有15道10以內的加法題,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絕大部分初小學生都會通過背誦數學組成的方式來計算,可以引導學生從問題本身的特點出發,來提高學生處理數學問題的靈活性。
2.2創設良好學習場景,培養思維能力。小學生對一切事物總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學生們總是喜歡問為什么,學生的很多想法在大人看來是奇奇怪怪的,然而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應當要科學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比如:老師在對“哪些數字可以被九所整除”的數學知識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這樣組織同學們在課堂上的學習:同學們,大家可以隨意說出一個數字,老師可以快速的回答這個數字是否能夠被9整除,同學們肯定會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對老師進行提問,此時只要老師對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都能回答正確,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想知道老師是怎樣進行快速分析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可以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
2.3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掌握學生邏輯思維的走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數學老師要始終把教材內容作為主體并將數學教學內容有效進行結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教授“小數的意義”時,除了考慮教學目標外,數學老師應先讓學生預習小數的學習內容,讓學生了解小數本身,能有效幫助學生積極思考。然后通過對于實際知識的練習,讓學生識別哪些是分數,除了分數之外,數字還有哪些?通過完成已有的教學任務,同時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對于實際問題的分析和總結能力。最后,老師逐漸延伸到學生身上,將十分位數分為哪些。如何識別純小數、無限小數、無限非循環小數、循環小數和混合小數之間的差異和共通點,使學生自己能夠根據教科書總結出差異和聯系。并讓它進行小組間的討論,總結出好的結論與學生分享,提高學生的抽象泛化能力,掌握基本知識。
結束語:綜上,要想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探索,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數學教師需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參與知識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同時,教師需要積極創建教學情境,這樣能夠增加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的主動性。此外,數學教師需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強化他們參與課堂討論以及知識運用的信心,利于其實現邏輯思維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陳朝妍.淺談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六卷)[C],2013.
[2]甘增桃.小學數學高段教學中引導學生思維的策略闡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4):126-127.
[3]楊樹霞.重視小學數學微課教學,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課程探索,2018,12:115+117.
[4]羅金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數碼設計,2017(11):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