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榮
摘要: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初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傳承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意義,認真分析初中生節儉觀缺失的現狀和成因,有針對性地加強初中生的節儉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節儉觀,養成節儉品格,為今后更好地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生;節儉觀;對策探究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目前的初中生群體中出現了物質攀比、大肆浪費等不良現象。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改變這種現狀。就此問題,筆者談一談自己的思考。
一、培養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勤儉節約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幫助初中生樹立節儉意識,培養其節儉美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初中生的節儉意識,使初中生懂得一針一線、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是幫助其樹立良好價值觀的重要前提。節儉意識不僅是培養初中生良好品質的需要,也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對初中生進行節儉意識教育,促使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可以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生節儉觀缺失的現狀
1.初中生日常消費追求奢侈
首先,從眾消費心理嚴重。由于初中生的思想和情感尚未完全成熟,沒有個人主見,在消費過程中容易盲目地跟風。有些初中生看到身邊的同學都有某一樣東西,自己就有了購買的欲望。或者只是一味地追求品牌,去購買與自己實際情況不相符的商品。盲目地從眾消費會給家庭帶來巨大壓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只看重眼前的享受,不懂得勤儉節約,可謂后患無窮。
其次,盲目消費與攀比消費蔓延。初中生在消費時,會更多地關注商品的款式和包裝,而對商品的功能了解甚少,明顯具有盲目性。另外,部分初中生攀比心理嚴重,有的學生不考慮自身家庭的實際情況,在強烈的虛榮心的驅使下,講排場、講面子,盲目地進行攀比。這樣導致初中生養成了不懂珍惜、愛慕虛榮的壞毛病。
2.家長對孩子愛的泛濫且缺乏理智
當前的大多數初中生都是獨生子女,大多數家長對待孩子都是千般寵愛、萬般呵護,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甚至錯誤地認為“舍得為孩子花錢”是愛孩子的表現。家長愛的泛濫且缺乏理智的關愛,使得初中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慣,花錢毫無節制,沒有節儉意識,更不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
三、初中生節儉觀缺失的成因
1.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在大環境下,一些不良的消費觀念給初中生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奢侈和浪費的不良風氣沖擊著初中生的思想,勤儉節約的良好美德逐漸被其遺忘,節儉意識也逐漸淡化。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把勤儉節約看作“摳門”,于是,在生活中,到處可見鋪張浪費、揮霍無度的現象。這不但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嚴重阻礙了“節約型社會”的建立。
2.家庭與學校對節儉教育不夠重視
很多初中生的家長都是從“苦日子”走過來的,他們認為自己受了苦,不能再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于是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家長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會盡最大可能去滿足。同時,有部分教師認為,如何消費是學生的私事,是個人自由,無須干預。于是就導致了初中生大肆消費的情況出現。
四、樹立節儉觀的策略
教師要和家長聯手,家校結合做好教育引導工作,讓初中生懂得節儉的意義,明白節儉是一種美德,進而讓初中生樹立節儉意識,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
1.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
學校可以通過學科教學、主題班會、演講比賽、辯論賽、作文競賽等活動,向學生灌輸節約意識,讓學生明白自己消費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賺來的,應該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述名人勤儉節約的故事,讓學生以他們為榜樣,養成良好的節儉品德。
2.家長要為學生樹立榜樣
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要把握好愛孩子的度,不能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以免造成孩子的盲目消費和攀比消費。家長自身也要注意勤儉節約,以身作則,做好表率,這樣才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是一面鏡子,孩子是否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家長的行為是否得當。家長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做到勤儉節約,這樣才能使孩子養成精打細算的良好習慣。
總之,勤儉節約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對初中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認真分析初中生節儉觀缺失的現狀和成因,積極采取應對策略,讓初中生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節儉意識,養成良好習慣。讓勤儉節約這朵美德之花在初中生心中生根發芽、盛情綻放!
基金項目:甘肅省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農村家庭教育中培養節儉傳統美德的調查研究(WW[2019]GH233)。
參考文獻:
[1]胡志遠.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習慣“四法”[J].甘肅教育,2016(17).
[2]王曉慧.如何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J].黑河教育,2013(2).
[3]喬小明.中學生勤儉節約意識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