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華
摘 ?要:蘇軾作為一代文豪大家,需要學習的不僅是他所著的詩詞歌賦,更重要的是他面對困境時的豁達心態和他所領悟的人生哲理。這是一種寶貴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練就成熟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也正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本文取材自筆者的實際課堂經歷,希望能夠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原則,為學生語感的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認知思維;寫作表達;素質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認知世界的思維能力與表達寫作的語言能力,同時還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語言表達和認知思維關系密切,不可拆分,因此要重視寫作技巧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是需要我們語文教師牢記于心的首要教學原則。
一、培養認知思維與語言表達,優化課堂教學目的
當今的初中語文教育,恰好是承上啟下的階段,既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表達能力,又要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因此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詳細闡述如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介紹背景,引入課堂情境
筆者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時,首先介紹作者背景,著重講解蘇軾人生的七個階段,分別是進京趕考、名動京城、自請出京、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東山再起、淪落儋州。蘇軾一生大起大落,甚至差點被誅殺于囚籠,可他卻一直保持著超然世外、豁達開朗、客觀中立的為人處事之道。他在新法與舊法的變革交鋒中,一直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國家與政壇的起伏變動。正因有這樣的性格與認知境界,其詞作才具有磅礴大氣、豪放真誠、樂觀辯證的風格特點。
接著,筆者為學生們講解此詞的創作背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蘇軾因與當權的新法變革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因此自求外放,輾轉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能夠常聚。卻不想愿望仍無法實現。于是蘇軾面對此情此景,望著皓月當空,銀輝遍地,想著與胞弟蘇轍分別七年未能團聚,不禁心潮起伏,乘酒興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詞作。
待筆者介紹完背景后,學生們明顯對此堂教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本著寓教于樂的原則,筆者為學生播放歌曲《水調歌頭》,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奠定興趣基礎和情境基調。
(二)分析詞作結構與文思所感,培養認知思維
講解完作者背景與寫作背景后,筆者提出了幾道課堂思考題,分別是: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你認為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2.作者用了怎樣的修辭與寫作手法來承載其人生體悟?你又該如何汲取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布置以上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們積極思考,培養良好品格,汲取寫作文法。筆者將學生的回答總結下來就是:蘇軾很有才華,面對困難不放棄不悲觀。可以說在認知思維上,大部分學生基本做到了準確提取,但還有待教師補充;在寫作技法上,明顯學生們的回答就要遜色一些,這也讓筆者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的短板在于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情緒與思考表達出來,缺乏實踐的能力。因此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將針對難點問題,進行補充精講。
首先,在認知思維上,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同時擁有儒家“積極入世”的治國之道思想和道家“超然物外”的處事方式,又因好與和尚結交,所以備受佛家“享受現世”的思想洗禮,因此對于“水”“月”等自然之物表現出一種珍視與傾心,造就了他創作此詞時,即使身處邊遠,政治失意,親人分離,仍對現實、理想充滿了信心。
(三)課后總結所學認識,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寫作手法層面,《水調歌頭》上闋寫景,講述月下飲酒;下闋主要抒情,表達對月懷人。上下闋互相結合,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例如蘇軾將自己出世、入世的內心糾葛與體悟借由“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句表達,一個“欲”,一個“恐”,將一進一退、天上與人間、幻想與現實的對比描寫得淋漓盡致,突出自己的人生際遇。
修辭手法方面,全詞運用了類比、對偶、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句,便運用了對偶和類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對仗的美感,將月亮的陰晴圓缺和人生的悲歡離合兩相對比,以此抒發豁達的人生體悟,使此句成為了千古名句。
講解完畢后,筆者著重跟學生們提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寫作中,一定要注意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運用合理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文章精準又不失活潑,可看性大大提升,很大程度上豐富文章的生動性。同時在結尾要不忘升華文章主題,做到“一切景語皆情語”,將中心思想拔高,文以載道,以小見大,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切勿將文章“流水賬”化。
二、結束語:
通過這堂語文教學,學生們都受益匪淺,因此筆者布置了一篇議論文的寫作作業,選題自定,但要求是從身邊情境切入,做到“一切景語皆情語”,最好將抒情與議論結合。
同時,筆者在課堂結束時,再次向學生們強調,寫文章本質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感,不應該陷入寫作模板的怪圈。正如蘇軾所主張的那樣,文章應如客觀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我們應該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這才是本堂課程和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繆鉞《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 .
[2]孫康宜《抒情與描寫》,上海三聯書店,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