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


一、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可以看成是必修1大氣環境和圈層結構內容的延伸,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必修2和選擇性必修打下了基礎,在整個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是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進一步的探討,對于人地觀念、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內容的訓練眾多。這對于學生學科素養提升具有很大的幫助。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1)水循環的具體環節和與自然環境的關系。(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與影響。
2.教學難點:(1)水循環如何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產生影響。(2)人類如何改變了水循環的哪些環節。
【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1)圖表分析法:運用文字材料、表格和各種示意圖圖等,指導學生從圖文中提取信息,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案例教學法:選取阿斯旺大壩這一典型案例,串聯本課內容,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緊扣主題進行教學
2.學法指導:(1)運用師生交流法、個人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增強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2)提醒學生學習中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增強讀圖、析圖能力及綜合分析與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流程分析
導入環節
活動一:自主探究
問題1:結合初中知識和以上圖片,說出大壩修建后改變了庫區哪些水循環環節。如何改變?(4分)
活動二:同伴互助
問題2:結合以上信息和所學知識,請從水循環角度分析庫區周邊地區地表干燥的原因。(5分)
活動三:集思廣益
材料一:阿斯旺大壩的修建使1964年的洪水、1972年的干旱、1975年的特大洪峰和1982年的持續低水位等情況都化險為夷。在幾乎全非洲都在鬧饑荒的時候,埃及糧食基本自給自足。
材料二:阿斯旺高壩水庫是蓄水水庫,泥沙基本上都攔蓄在庫內,水庫基本下泄清水,排出泥沙很少。同時高壩建成后,大壩下游洪水期最大日平均流量下降到建成前的四分之一。
材料三:埃及耕地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尼羅河兩岸的狹長地帶和入??谌侵蕖v史上尼羅河流域每年定期泛濫使部分荒地成為耕地,并且利用河水對耕地進行漫灌,可使土地肥沃。
材料四:富有營養的泥沙沿著尼羅河沖進地中海,養活了在入??诋a卵的沙丁魚。但從大壩修建后沙丁魚數量銳減,雖然人們已大量減少捕撈量并投放魚苗,但到80年代末沙丁魚還是基本在河口絕跡了。
材料五:尼羅河入??冢杭s西塔海角海岸線變化圖
問題3: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評價阿斯旺大壩修建后對大壩下游自然環境的影響。(可從河流、生物、地貌、土壤、氣候等角度)(5分)
三、教學反思
首先,這次上課的設計方式與一般的課程有些不同,需要從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角度來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經過幾天的反復思考與打磨后,終于選定了阿斯旺大壩這一主題把整節課有機地聯系起來。在備課中,我首先是想到問題鏈的設計角度,如何從易到難,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從獨立到聯系,來設計有思考價值的能訓練思維的題目。最后,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我在上課之前已經預想了很多生成的情況,也設計了很多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但是再完美的預設與更精彩的生成相比都微不足道。
四、評價設計
(一)水平標準
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學生學業質量來評價,評價等級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學習狀態評價】
①看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否被激起。②看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要全員參與,有效參與。
【學生學業質量標準評價】具體評價內容要不要寫出來
重點對學生在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及人地協調觀角度對學生進行學業質量評價。
(二)評價策略
①體現對學習的積極評價,并強調標準參照評價。
②評價內容全面,分層設計,充分運用地理語言。
③形成性評價(學習狀態評價)和總結性(學業質量評價)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