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林

摘 ?要:農村學校學生完成小學六年的數學學習后,基礎差異大,學習能力和興趣差異明顯。進入初中后,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基礎知識彌補性教學,指導學生進行幫助性學習,分別達到關注全體學生,縮小個體差異,分化畏難情緒,恰當分配時間,把握技巧運用,突出新授內容的目的;順利實現知識熟練遷移;思維清晰敏捷,解題能力不斷提高的目標,是擺在初中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關鍵詞:基礎差異;彌補性教學;幫助性學習
一、農村初中生數學學習現狀及原因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初中階段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兩極分化趨勢日益嚴重,后進生所占比例不斷擴大。了解到小學階段數學成績中等的學生,逐漸對數學失去興趣,產生畏難情緒,進一步發展為聽不懂。導致的結果就是數學成績直線下滑,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抄襲了事,對考試成績無所謂,兩極分化現象不斷擴大。那么,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認為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學生自身的原因。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都存在嚴重偏差,各種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特別是山區教學點,專職教師不愿去,只能臨時聘請當地“文化人”充當教師,導致不少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健康心理。進入初中后,數學知識體系的廣度、深度與綜合度明顯增強,沒有有效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自然過渡,自主學習的能力沒有養成,導致他們上課時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或聽得一知半解,課后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更是無從下手,數學知識系統性鏈條被割斷。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進入初中學校的新鮮感消失,失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學習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淡,最終完全消失,導致數學成績直線下降。
二是教師的原因。部分教師教學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基礎性差異,更談不上采取有效措施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彌補性教學。有些老師埋怨、諷刺甚至厭惡和歧視他們,對他們是不聞不問、置之不理,使學生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學習情緒低落,對教師產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討厭學習數學,甚至公然與老師對抗。
二、彌補性數學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小學生數學基礎差異是小學階段六年時間累積的結果,農村五、六年級學生一般都集中到了中心完小。如果小學五、六年級的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基礎知識進行彌補性教學,就會縮小學生兩極分化的趨勢。在小學生剛剛進入初中學習,還沒有喪失數學學習興趣的時候,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彌補數學基礎知識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上下功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也就是進行彌補性教學,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初中階段一節課45分鐘,既要彌補數學基礎但又不能全面生硬“復習性”地補,又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好新知識,還要踐行自主學習的理念,更要體現對基本技能的傳授、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時間是非常緊迫的。因此,課前必須充分了解全體學生的基本情況,隨時掌握學生的情緒變化,精心備課,認真規劃,巧妙安排,當講精講,畫龍點睛,長期堅持,培養興趣,樹立信心。課后要客觀分析教學實況,總結得失,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基本情況,加強與學生及家長的溝通,慢慢彌補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的不足,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下面,以一個例題的講解過程說明具體做法。
例:如圖,AB為⊙O的直徑,⊙O 過BC的中點D,DE⊥AC。求證:DE是⊙O的切線。
分析:
①對“AB為⊙O 的直徑”的思考
可先讓學生復習圓周角定理的推論,熟悉此定理后,學生自然會想到:若連結AD,則∠ADB=900,此處與證“DE是⊙O 的切線”沒有聯系,因此不連。
②對過“BC的中點D”的思考
可讓學生先復習一下三角線中位線的定義及定理,熟悉此定理后,學生自然會想到:若連結OD,則OD//AC。此處與證“DE是⊙O ”的切線有明顯聯系,因此連結OD。
③對“DE⊥AC的思考
可復習一下定理“如果一條直線垂直于兩條平行線中的一條,那么這條直線垂直于另一條”,熟悉此定理后,學生自然會想到“DE ⊥ OD”,再進一步想到切線的判定定理,從而得到“DE是⊙O的切線”。
三、幫助性數學學習
“課內一聽就懂,但課后做作業無從下手”,這是基礎有欠缺的學生的普遍反映。我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一個熟悉過程,不可能課內復習一次就全部掌握并運用自如;二是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連貫性,作業所涉及的基礎知識不可能在課內完全復習到;三是學生沒有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不能發現自己存在的數學基礎知識欠缺點并及時復習彌補。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結對幫學”,也就是把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有欠缺的學生結成幫學對子,讓基礎好的學生代替老師的作用。教師先指導基礎好的學生掌握幫助同學學習的方法,然后去幫助基礎有欠缺的學生。先發現受助同學基礎知識的欠缺點指導復習,再引導進行思考、分析,從而解決問題。
對于農村小學生存在的數學基礎較差,進入初中后兩極分化擴大的現象,只要教師努力、傾注愛心、注意技巧,學生滿懷信心、虛心好學,是能夠較好解決的。當然,縮小、消除兩極分化現象的方法和技巧應該很多,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粗淺的看法,但愿能在創建高效課堂,努力提高農村中學數學教學質量上起到一些作用。
參考文獻:
[1]數學解題中“簡化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J]. 劉余猛,張華娟.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論叢. 2012(Z1).
[2]初探初中生數學解題錯誤的思考[J]. 廖斌. ?雅安職業技術院學報. 2004(03).
[3]推理能力在小學數學計算中的教學方案分析[J]. 葛慶華. ?陜西教育(教學版). 2012(Z2).